胡貉的拼音、解释、组词

胡貉的简介:

hú hé/háo/mò
1.亦作"胡狢"。亦作"胡貊"。 2.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 AI解释

胡貉》是指一种小型食肉哺乳动物,属于犬科。在中文中,“胡”在这里有“貉”的意思,并且具有地域色彩或泛指的含义。“胡”字在这儿主要用来区分不同地区的貉类,比如北方的貉通常称为“胡貉”,而南方的一种小貉则可能被称为“赤狐貉”。胡貉身体大小介于家犬和狐狸之间,体色多样,毛皮柔软,常用于制作装饰品或服饰。

以下是五个包含“胡貉”的造句:

  1. 在动物园里,孩子们对展出的胡貉特别感兴趣,它们机灵又可爱。
  2. 为了保护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人们一直在努力阻止非法捕捉和贩卖胡貉的行为。
  3. 胡貉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被提及,常常作为自然风光的一部分出现。
  4.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胡貉的行为模式,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种动物。
  5. 这件毛衣是用珍贵的胡貉皮制作而成的,因此非常昂贵。

请注意,“胡貉”有时也被用于泛指一种小型食肉动物,而不特指某一特定种类。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称北边的或西域的民族:~人。~服。~姬(西域出生的少女)。~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喻疏远、隔绝)。2 泛指外国或外族的:~椒。~瓜(黄瓜)。~琴。~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管乐器)。3 乱,无道理:~来。~闹。~吹。~言乱语。4 文言疑问词,为什么,何故:~不归?“~取禾三百廛兮?”5 嘴周围和连着鬓角长的须毛:~须。6 古代指兽类颈下垂肉:“狼跋其~。”7 巷、小街道称“胡同(tòng)”(用作巷名时,“同”读轻声不儿化)。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