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院的拼音、解释、组词
使院的简介:
shǐ yuàn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1.节度使出征﹑入朝,或死而未有后代,皆有留后摄其事,称节度留后。节度留后治事之官署,称使院。节度使便坐治事,亦或就使院。
- AI解释
《使院》这一词汇,在古代中国多用于描述处理外交事务或出使事宜的地方机构,或者是指负责接待和管理来往官员的官署。通常这类机构会根据不同的时期、地方以及具体的职务需求而有所不同。在现代汉语中,“使院”这个词并不常用,但在古文文献中较为常见。
详细解释
- 古代背景:在古代中国,当朝廷派遣使者出使国外或处理与外邦事务相关的工作时,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接待和管理这些外交活动。这类机构称为“使院”。
- 功能作用:使院不仅处理与来访或出访有关的具体事务,还承担了对外文化交流、政策传达及反馈等职责。
造句
- 汉朝时期,许多国家派出了使者来中国进行贸易交流和文化互鉴,朝廷在长安设有专门的使院以接待这些远方来的宾客。
- 宋代设立“诸蕃使院”,专门处理与海外各国往来相关的事务。这体现了宋代对国际交往日益重视的态度。
- 明清两朝,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外交往能力,在北京等地设立了多个使院,负责迎接外国使节及管理相关事宜。
- 唐代在长安设立的“鸿胪寺”,就是古代的一个典型使院实例。它不仅是接待外交使者的场所,也是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 在元朝时期,为了更好地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朝廷在北京设立了多个负责接待外国使团的使院。
以上句子是根据历史背景和传统概念构建的例子,用以展示“使院”在古代中国可能承担的角色。由于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这一词汇,所以具体场景描述可能会有所调整。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