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君的拼音、解释、组词
县君的简介:
xiàn/xuán jūn
1.古代妇人封号。晋已有此称。唐制,五品母妻为"县君"。宋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妻封"县君"。元制与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孙女称"县君"。 2.命妇的通称。
1.古代妇人封号。晋已有此称。唐制,五品母妻为"县君"。宋庶子﹑少卿监﹑司业﹑郎中﹑京府少尹﹑赤县令等官之妻封"县君"。元制与唐制同。明代郡王曾孙女称"县君"。 2.命妇的通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妇人的封号。始于晋朝,唐朝时封五品官母、妻为「县君」,宋、元沿置。至明清两朝为宗室女子的称号,位次于郡主、县主。在小说中多为高级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通称。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二折:「我若得了官,你便是夫人县君也。」《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官人既然与县君往来,须办些寿礼去与县君作贺。」
《县君》是中国古代对女性的一种称呼,通常用于指代某个男子的妻子、女儿或女孙中具有特定身份地位的人。在宋朝以后,它主要用来指称官员的未出嫁的女儿或者已婚女子的身份等级,尤其是在官职低于五品的情况下的妻子。
详细解释
- 县君:这个称呼通常用于官员家庭中的女性成员,特别是已婚女子或未婚女眷,尤其是当她的丈夫拥有较低级别的官职(如七品至从九品)时。
- 地位象征:它不仅仅是名字的一部分,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对家族荣誉的重视。
造句
- 她是王家府上的县君,自小受过良好的教育,谈吐举止都极为得体。
- 在宋朝时期,许多官员的妻子都会被封为县君,以彰显其家庭的社会地位。
- 李大人年少时中举,后来升任七品知县,他的妻子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县君。
- 小说中的女主角虽然未出嫁但因父亲官位较低,故称为县君,她常常参加一些文化雅集。
- 在清代之前,对于官员家庭而言,“县君”这一称号不仅是荣耀,也是家族身份的重要体现。
以上是对“县君”的详细解释以及五个相关的造句。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