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夷陵之战的拼音、解释、组词
吴蜀夷陵之战的简介:
wú shǔ yí líng zhī zhàn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国袭杀蜀将关羽,夺去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由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大将陆逊以静制动,在{{d046}}亭(今湖北宜都北)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吴国袭杀蜀将关羽,夺去荆州。公元222年,刘备率军伐吴,由巫峡连营至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吴大将陆逊以静制动,在{{d046}}亭(今湖北宜都北)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 AI解释
《吴蜀夷陵之战》这一说法在史学上不太常见,因为历史上“吴”和“蜀”作为两个独立国家确实存在过,但它们之间并没有直接发生称为“夷陵之战”的著名战役。不过,“夷陵之战”是东汉末年刘备所领联军与孙权部将陆逊所领军的交战事件,这是一场重要的历史战役,在三国演义中被广为传颂。
实际上,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是由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儿子刘禅的前任——刘备领导的,对阵东吴孙权。这场战争发生在221年到222年间,是蜀汉与东吴之间为争夺荆州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役。此战以蜀军失败告终,刘备亲率七十万大军进攻夷陵(今湖北宜昌),最终被陆逊所败。
以下是五个使用“夷陵之战”的造句:
- 历史上著名的“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一次重要的军事行动。
- 《三国演义》中对“夷陵之战”的描述充满了紧张和曲折的剧情。
- 研究“夷陵之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 学习历史,我们应该从“夷陵之战”中学到审时度势的重要性。
- 在讨论三国时期的军事冲突时,“夷陵之战”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请注意,由于《吴蜀夷陵之战》这个特定表述在史实中并不准确,所以在使用时需要明确指出其来源,避免混淆历史事实。
分词解释
吴
wú
1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钩(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弯刀,后泛指锋利的刀剑)。~越同舟(喻过去的仇人由于当前利害一致而成为朋友)。2 中国东汉末年三国之一:~下阿蒙(喻原先学识粗浅的人)。3 泛指中国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语。~牛喘月(喻见到类似事物就胆怯害怕起来)。4 姓。
蜀
shǔ
1 中国四川省的别称:~本(宋代在四川刻印的书籍)。~客(旅游蜀地的人)。~椒。~绣(四川出产的刺绣)。~锦。得陇望~。2 中国朝代名:~汉。3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夷
yí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
陵
líng
1 大土山:山~。丘~。~谷迁变(简作“陵谷”)。2 高大的坟墓:~园。~墓。~寝。3 古同“ 凌 ”,侵犯,欺侮。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战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