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诸四夷的拼音、解释、组词
放诸四夷的简介:
fàng zhū sì yí
四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远地区。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四夷:统治者对少数民族的蔑称,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泛指四方边远地区。放逐到各地非华夏族居住的边远地区。
- AI解释
词语《放诸四夷》详解
“放诸四夷”是古代汉语中一个成语,出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安。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在上位不忧民,民不信于上;居官位而不敬其事,事必不成。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则无故而食之,居处而安之,则是反食人之禄而不终事也,是以恶焉。子曰:‘放诸四夷,然后求诸其身。’”这里的“放诸四夷”意思是将它放到四方边远地区去,比喻彻底放弃。
在更广义的理解中,“放诸四夷”的意思通常是指完全舍弃某项原则或理论、政策等,在面对困难时采取一种激进的解决办法,即当其他方法都行不通的时候,就选择彻底抛弃当前的方式或策略。
造句
- 我们不能一直依赖传统的营销手段来推销产品,如果效果不好,就应该“放诸四夷”,寻找新的市场和方式。
- 在这个新时代里,“放诸四夷”成为了某些企业调整战略的重要举措,以应对市场的快速变化。
- 面对当前的困境,我们决定暂时搁置原有方案,采取一种全新的、激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实际上就是“放诸四夷”的策略。
-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放诸四夷”意味着彻底摒弃旧有的教学模式和思想,从头开始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 为了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决定“放诸四夷”,不拘泥于原有的方法,而是尝试一些创新的方式。
分词解释
诸
zhū
1 众,许多:~位。~君。~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3 犹“之”:“能事~乎?”。4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6 姓。
四
sì
1 数名,三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肆”代):~方。~边。~序(即“四季”)。~体(a.指人的四肢;b.指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库(古籍经、史、子、集四部的代称。亦称“四部”)。~君子(中国画中对梅、兰、竹、菊四种花卉题材的总称)。2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6”。
夷
yí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