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爵的拼音、解释、组词

散爵的简介:

sàn/sǎn jué
1.容量为五升的酒尊。《仪礼.大射仪》:"士也有执膳爵者﹐有执散爵者。"《礼记.祭统》:"尸饮五﹐君洗玉爵献卿;尸饮七﹐以瑶爵献大夫;尸饮九﹐以散爵献士及群有司。"一说为杂爵。见王国维《观堂集林.说斝》。

  • AI解释

词语《散爵》的详细解释

散爵

  1. 定义与含义:“散爵”是指古代君主为了表示对臣子或者功臣的恩赐,将封地或爵位分封给多人。这是一种扩大统治基础和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2.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在周朝以后的各个王朝中,封爵是皇帝用以表彰功勋、巩固统治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在某一特定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或者为了平衡权力分布,君主可能会采用“散爵”的办法,即不对某个人或少数几个人集中授爵,而是广泛地分封爵位给更多的人。

  3. 具体做法:通常情况下,“散爵”会结合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以及对臣下的评价进行。例如,在需要稳定边疆或者安抚内部矛盾时,可能会采取这样的措施来增加控制力或影响力。

  4. 效果与影响:“散爵”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团结人心、巩固统治的效果,但也可能因为爵位数量的增多而导致权力分散甚至削弱中央集权。因此,这一做法往往需要谨慎施行。

造句

  1. 汉武帝时期为稳定边疆局面,采取了“散爵”政策,将封地广泛分封给功勋将士。
  2. 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政权也实行过多次“散爵”,以凝聚人心、增强统治基础。
  3. 由于地方势力过大,“散爵”的方式被一些帝王用来尝试削弱地方割据力量,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4. 唐朝时期皇帝曾采用“散爵”政策来笼络功臣,并以此作为安抚内部矛盾的一种手段。
  5. 明代初期为了巩固统治地位,明成祖朱棣也曾采取过类似的“散爵”措施。

通过以上解释和造句,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散爵”的含义及其在历史上的应用。

分词解释

sàn,sǎn

1 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分~。解~。涣~。~落。~失。~逸。2 分布,分给:~布。~发(fā)。天女~花。3 排遣:~心。~闷(mèn)。4 解雇:他干的不好,让那家饭店给~了。

jué

1 古代饮酒的器皿,三足,以不同的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2 君主国家贵族封号(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位。官~。~禄(爵位和俸禄)。~士。3 古同“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