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连祸结的拼音、解释、组词

兵连祸结的简介:

bīng lián huò jié
兵:战争;连:接连;结:相联。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兵,战争。结,相连。「兵连祸结」指战争持续不断,灾祸接连而来。语出《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兵荒马乱」

2. 《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莽将严尤谏曰:「臣闻匈奴为害,所从来久矣,未闻上世有必征之者也。后世三家周、秦、汉征之,然皆未有得上策者也。周得中策,汉得下策,秦无策焉。当周宣王时,猃允内侵,至于泾阳,命将征之,尽境而还。其视戎狄之侵,譬犹蚊虻之螫,敺之而已。故天下称明,是为中策。汉武帝选将练兵,约赍1>轻粮,深入远戍,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2>,匈奴亦创艾3>,而天下称武,是为下策。秦始皇不忍小耻而轻民力,筑长城之固,延袤万里,转输之行,起于负海,疆境既完,中国内竭,以丧社稷,是为无策。……」 〔注解〕 (1) 约赍:轻装。赍,音ㄐ|。 (2) 罢耗:疲劳耗弱。罢,通「疲」,音ㄆ|ˊ。 (3) 创艾:因受惩治而畏惧。艾,通「乂」,音ㄞˋ,惩戒。

3. 据《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载,王莽篡汉初期,匈奴因不服而发难。王莽为了树立威信,打算以三十万人,三百天份的粮食,讨伐匈奴。将军严尤上书劝谏说:「匈奴为害中国,从周朝、秦朝,一直到汉朝,已经很久了。汉武帝讨伐匈奴,战争灾祸连续不断,拖延了三十余年,造成国力疲耗,匈奴才因此受到惩治而心生畏惧。如今天下才刚底定,民力尚未恢复,如果现在还要开战,实在是不堪负荷。」后来原文中的「兵连祸结」被摘出成一句成语,用来指战争持续不断,灾祸接连而来。

1. 接连用兵,战祸不绝。【例】今天仍有许多国家内战难息,兵连祸结,害苦了百姓。

1. 接连用兵,战祸不绝。《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中国罢耗,匈奴亦创艾。」也作「祸结兵连」。

词语解析

兵连祸结

  • 含义:这个成语指的是战争不断,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 出处:最早出自于中国古代典籍。在现代汉语中,通常用来形容因为长期不休止的军事冲突而造成的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局面。
  • 用法:该成语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的大规模战乱情况或比喻当前某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情况。

造句

  1. 自从两国之间的边境冲突不断升级,使得整个地区的人民生活在《兵连祸结》之中,无法安宁地生活。
  2. 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多年,《兵连祸结》,不仅导致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损失,还破坏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文化遗产。
  3. 为了结束《兵连祸结》的局面,两国政府需要和平谈判,并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4. 在《兵连祸结》中,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孩子被迫成为难民,生活条件日益恶化。
  5. 政府承诺尽快解决争端,以结束《兵连祸结》,恢复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连祸结”这个成语的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分词解释

bīng

1 武器:~器。~刃。~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2 战士,军队:~士。~卒。~丁。~戎相见(指武装冲突)。3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法。~家。~机。~衅(战争的争端)。~书。~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荒马乱。~贵神速。

lián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4 联合:外~东吴。5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6 姓。7 同“ 琏 ”,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8 同“ 链 ”,铅矿。

huò

1 灾殃,苦难:~殃。~害。~患。~根。~端。~首。~事。战~。惹~。~从口出。~起萧墙(“萧墙”是照壁,意思是祸事发生在家里,喻内部发生祸乱)。2 危害,使受灾殃:~国殃民。

jié,jiē

1 系(jì),绾(wǎn ):~网。~绳。~扎。2 条状物打成的疙瘩:打~。蝴蝶~。3 聚,合:~晶。~识。~盟。~交。~集。~合。~党营私。4 收束,完了(liǎo):~账。~局。~案。~果。~论。归根~底。5 一种保证负责的字据: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