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师见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兴师见罪的简介: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兴师问罪」。见「兴师问罪」条。
2. 此处所列为「兴师问罪」之典源,提供参考。 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阿姹私遣使诣蒙舍川,求投,归义即日抗疏奏闻。阿姹男守偶遂代归王为南宁州都督,归义仍以女妻之。又以一女妻崇道男辅朝。崇道内怀忿惋,外示和平,犹与守偶母子日相攻伐。阿姹又诉于归义1>,兴师2>问罪。行次昆川信宿而曲轭川溃散,崇道南走黎州。归义尽俘其家族羽党,并杀辅朝而取其女。崇道俄亦被杀。诸爨由是离弱。 〔注解〕 (1) 归义:人名,即蒙归义(西元697∼748),又作皮逻阁、魁乐觉。云南蒙舍州(今云南巍山)乌蛮(彝族先民)人。唐代南诏第四世王。开元十六年,父盛逻皮死,嗣为王。他即位之后,靠著唐王朝的扶持,统一六诏,建立了一个以云南为中心,以彝族、白族先民为主体的南诏王国,并臣属于唐王朝,成为唐王朝的西南屏障。 (2) 师:军队。
3. 此处所列为「兴师问罪」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兴师问罪」的「师」,指的是军队。「兴师问罪」就是出兵讨伐有罪者。这句成语见用于唐.樊绰《蛮书.卷四.名类》。爨(ㄘㄨㄢˋ)本是蜀汉时期南中(今云南、贵州一带)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爨氏世代驻守于南中之地,形成地方割据局面,「爨」逐渐由姓氏变成民族泛称,中原民族于是称其为「爨蛮」。隋唐之际,爨蛮分裂成东、西两爨:东爨的主体民族为「乌蛮」;西爨的主体民族为「白蛮」,其中又包含了蒙巂、越析、浪容、邆睒、施浪、蒙舍六个部落。唐玄宗时,两爨的主祭崇道带领群众动乱,玄宗召来蒙舍部的蒙归义前往平乱。乱平后不久,崇道又杀了被任命为南宁都督的爨归王,归王被害,他的妻子阿姹回到自己的乌蛮部借兵,发兵征讨崇道,转变成整个爨族的内乱。阿姹又派遣使者去请求蒙归义替自己复仇,蒙归义为安抚他们,先让归王之子守偶继承父业,任宁州都督,并将女儿许配给他,另外,也将自己的另一个女儿许配给崇道的儿子辅朝。然而,崇道虽然表示愿意停战,但其实仍旧不时发兵攻伐守偶母子,阿姹只好再请蒙归义出面,蒙归义于是带领军队讨伐崇道。崇道战败,向南逃到黎州,他的家人和亲信都被俘虏,蒙归义并杀了辅朝带回自己的女儿,崇道本人最后也被杀。此次战役,让爨族的各部元气大伤,从此分崩离析,积弱不振。唐代樊绰的《蛮书》为云南史籍,记载了此段历史,对于阿姹母子求蒙归义起兵代为征讨崇道一事写到:「阿姹又诉于归义,兴师问罪。」这里的「兴师问罪」就是指发动军队前去讨伐有罪者。今日则多用来指前去宣布他人罪状,严加谴责。
1. 出兵攻伐有罪的人。后亦指宣布他人罪状,加以谴责。《孤本元明杂剧.衣锦还卿.头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沛公尽献秦之宝物,投吾麾下。」也作「兴师问罪」。
词语解析
兴师见罪是汉语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意思是发起军事行动以示惩戒或责罚。其字面意思为“出兵来表示惩罚”,通常用来形容国家或统治者出于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争。
组词解释
- 兴: 发动、引起。
- 师: 军队,这里泛指军事力量。
- 见罪: 以行动表明惩罚的意思。这里的"罪"并非真正的犯罪行为,而是指一种象征性的处罚或警示行为。
造句
- 古代战争:楚国为了教训郑国,兴师见罪,对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 历史事件: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显示其威严和权威,常常会兴师见罪,攻打不听话的小国。
- 文学描述: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多次以“兴师见罪”的方式对敌方进行警告,并最终成功让敌人屈服。
- 比喻说法: 有时人们也会用这个成语来比喻某种形式上的惩罚或压力。比如:“他这种行为是典型的兴师见罪,目的是为了威慑别人。”
- 现代意义:在现代语境中,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企业或个人采取了类似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立场或者警告某一方。例如,“面对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公司决定兴师见罪,通过公开声明来反击。”
以上句子既涵盖了古代战争的例子,也包含了一些比喻性的用法,希望能帮助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xīng,xìng
1 举办,发动:~办。~工。~学。~建。~叹(发出感叹声,如“望洋~~”)。百废待~。2 起来:夙~夜寐(早起晚睡)。3 旺盛:~盛。~旺。~隆。~衰。复~。~替(兴衰)。天下~亡,匹夫有责。4 流行,盛行:时~。新~。5 准许:不~胡闹。6 或许:~许。7 姓。shī
1 教人的人:老~。导~。~傅。~生。~徒。~德。良~益友。好(hào )为人~。2 擅长某种技术的人:工程~。医~。技~。3 效法:~法古人。4 榜样:~范。5 指由师徒或师生关系产生的:~母。~兄。~弟。~妹。6 对和尚或道士的尊称:法~。禅~。7 军队:会~。出~。8 军队的编制单位,团或旅的上一级:~长。~座。9 一国的首都:京~。10 姓。jiàn,xiàn
1 看到:看~。罕~。~微知著。~义勇为。~异思迁。2 接触,遇到:怕~风。~习。3 看得出,显得出:~效。相形~绌。4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上。~下。5 会晤:会~。接~。6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解。~地(见解)。~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外。~教。~谅(原谅我)。~笑(被讥笑)。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