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嘴葫芦的拼音、解释、组词

没嘴葫芦的简介:

méi zuǐ hú lu
比喻人不爱说话或不善于说话。也指人因某种原因一时说不出话来。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不说话或很少说话的人。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王小二,你这没嘴葫 芦,倒会贴怪,既然如此,请那壁官人百花亭上来。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袭人 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形容哑口无言的样子。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并无一个人知道,可端的谁 告与,你则一声问的我似没嘴的葫芦。

1. 比喻不说话或很少说话的人。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一折:「王小二,你这没嘴葫芦,倒会贴怪,既然如此,请那壁官人百花亭上来。」《红楼梦》第七八回:「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

2. 形容哑口无言的样子。元.郑廷玉《后庭花》第二折:「并无一个人知道,可端的谁告与,你则一声问的我似没嘴的葫芦。」

没嘴葫芦》并非一个正式或常见的成语,而是在网络上流行的一个梗。它来源于中国的一个传说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没嘴葫芦”是指一种神奇的物品,拥有很大的力量但不能说话。由于其“没嘴”的特性,常被用来比喻无法直接表达意见、情感或观点的情景或者事物。

详细解释

  • 含义:在民间传说中,“没嘴葫芦”通常指的是一个特殊设计的葫芦状容器,能够满足各种愿望,但它有一个特点——不说话。这种物品往往用来形容那些虽然功能强大但因某种原因无法直接表达意见或观点的情况。

  • 比喻义:这个词语更多地用于一种拟人化或者象征化的描述方式,用来形象地比喻那些具有重要价值或作用的事物,但由于某些限制(比如缺乏话语权),而显得默默无闻、难以被广泛认可。

造句

  1. 虽然公司内部有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但像“没嘴葫芦”一样,他们的建议和想法常常得不到重视。
  2. 在这个项目中,虽然小李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想法,但由于他不太善于表达,所以他的贡献就像是“没嘴葫芦”,没有被大家广泛认知。
  3. 没嘴葫芦”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即使有好的意见或观点,如果没有合适的表达方式和机会,也可能无法有效传递。
  4.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有可能是“没嘴葫芦”——拥有重要的想法但需要更好的沟通渠道才能让别人听到他们的声音。
  5. 他一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研究员,但在会议上很少发言,就像一个“没嘴葫芦”,他的智慧经常被忽略。

请注意,《没嘴葫芦》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或梗,并非正式的成语或者典故。以上解释及造句更多是基于其在网络文化中的含义进行描述。

分词解释

méi,mò

1 无:~有。~用。~关系。~词儿。~精打采。~心~肺。2 不曾,未:~有来过。3 不够,不如:汽车~飞机快。

zuǐ

1 口,动物吃食,发音的器官,亦指说话:~巴。~头。~快。~严。~直。~软。~笨。~馋。张~。~甜心苦。2 形状或作用像嘴的东西:山~。壶~儿。

1 〔~芦〕a.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可以盛酒或供观赏;b.这种植物的果实。2 大蒜的别称。

1 〔~苇〕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水边,茎中空,茎可编席,亦可造纸。简称“芦”,如“~花”、“~根”、“~笛”、“~席”、“~荡”;亦简称“苇”,如“~丛”、“~塘”、“~箔”、“~荡”。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