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咽废飧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咽废飧的简介:

yǐ yè fèi sūn
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因噎废食」。见「因噎废食」条。

2. 此处所列为「因噎废食」之典源,提供参考。 《吕氏春秋.孟秋纪.荡兵》家无怒笞,则竖子婴儿之有过也立见;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天下无诛伐,则诸侯之相暴也立见。故怒笞1>不可偃2>于家,刑罚不可偃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有巧有拙而已矣。故古之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夫有以饐死3>者,欲禁天下之食,悖4>;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5>,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 〔注解〕 (1) 怒笞:因愤怒而体罚。笞,音ㄔ,用鞭杖或竹板抽打。 (2) 偃:音|ㄢˇ,停止。 (3) 饐死:食物阻塞咽喉,无法呼吸而死。饐,音|ㄝ,同「噎」。 (4) 悖:音ㄅㄟˋ,荒谬无理。 (5) 然:表示比拟的语助词。

3. 此处所列为「因噎废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吕氏春秋》一书为战国时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各记所闻论述而成,种种异说杂陈于书中,为杂家之祖。〈荡兵〉一篇主要论述用兵的重要,为辩驳墨家非攻之说而作。作者认为,父母若从不鞭打小孩,便无法禁止孩子的叛逆顽劣;国家若没有刑罚,便无法禁止人民的相互冲突;天子若不行诛伐,便无法禁止诸侯之间的的暴力相向。所以一些必要的惩罚不应该废除,只是在运用时必须有技巧。在用兵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圣明君王应拥有可除暴安良的军队,而非不需要军队。假使有人在吃饭时噎死,就禁止天下人饮食;有人在乘船时溺死,就禁止天下人乘船;都是很荒谬的事!那么,有人因为曾有君王用兵丧失国家,就想尽废天下的军队,同样是荒谬的事。那军队是不能废止的,它就像水火一般,用得适当便是福,用得不适当便是祸。后来「因噎废食」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因曾经出过差错,唯恐再错而不去做该做的事。

词语《以咽废飧》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惯用语,而是由“以”、“咽”、“废”、“飧”四个字构成的一个短语。其中,“以”是介词,“咽”是指吞咽食物,“废”有废弃、停止之意,“飧”原指晚餐或者正餐。结合这些解释来看,这个词语的意思可能是由于某个原因或情况而停止进食。

若要对《以咽废飧》进行详细的解释,可以理解为因为某些原因(“以……”,即因由),某人或某事导致吞咽行为被停止了(“咽”)、停止进食(“废飧”)。这通常用来形容在某种特殊情境下,人们不得不暂停正常的饮食习惯。

以下是五个使用《以咽废飧》的造句示例:

  1. 由于工作繁忙,小李每天只能匆匆忙忙吃点早餐和午餐,以至于到了晚餐时间,他连咽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了。
  2. 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环境,不少员工都出现了“以咽废飧”的状况,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大家常常省去了正餐时间。
  3. 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小赵不得不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有时他只能勉强吞下食物,甚至在某些时刻选择完全停止进食,这就是所谓的“以咽废飧”。
  4. 疫情期间,有些居民为了节约物资或遵守隔离规定,选择了减少食物摄入量,“以咽废飧”的情况在他们当中时有发生。
  5. 长期的出差生活让张先生几乎忘记了正餐的存在,他习惯性地选择快餐来填饱肚子,偶尔出现“以咽废飧”的现象。

分词解释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yān,yàn,yè

1 口腔后部由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分三部分,上段与鼻腔相对称“鼻咽”;中段与口腔相对称“口咽”;下段在喉的后部称“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路(亦称“咽头”):~喉。

fèi

1 停止,不再使用:~弛(应该施行而不施行)。~除。~黜(罢免,革除)。~帝(被废黜的皇帝)。~弃。~止。~置。因噎~食。2 没有用的,失去效用的:~话。~品。~墟(受到破坏之后变成荒芜的地方)。3 没有用的东西:修旧利~。利用“三~”(“三废”,废气、废水、废渣)。4 荒芜,衰败:田园荒~。几经兴~。5 重伤或杀死某人:~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