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体的拼音、解释、组词

仁体的简介:

rén tǐ/tī/bèn
1.仁爱的本旨。《吕氏春秋.长攻》:"吾闻之:'义兵不攻服,仁者食饥饿。'今服而攻之,非义兵也;饥而不食,非仁体也。"明张居正《徐存斋七十寿序》:"吾以此识仁体矣。"一说《吕氏春秋.长攻》所云"仁体"当为"体仁"之倒误,"体仁谓体会仁之实者也"。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

  • AI解释

词语“仁体”在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者特定的文化或哲学背景。通常,“仁”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同情与善意;而“体”则常用于表示实践、体现等意思。“仁体”,如果从字面理解的话,可以推断为“以仁爱之心去做事”的状态或结果。

在更广泛的解释中,“仁体”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人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态度来实际践行仁慈的原则。这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准确的理解与应用。下面我将提供一个更加符合传统用法的解释,并给出五个使用“仁体”的造句:

详细解释

  • :指儒家伦理道德中的核心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好心和关爱。
  • :在此处可理解为实现、践行或体现之意。

结合上述定义,“仁体”可以被理解为通过实际行动来实践或体现仁爱的原则。

造句

  1. 在这次慈善活动中,他不仅慷慨解囊捐赠物资,还亲自去帮助需要的人,真正实现了“仁体”的理念。
  2. 李老师总是以身作则,用行动向学生传递“仁体”精神,让大家学会关心他人。
  3. 真正的领袖应该以“仁体”为原则,关注每一位员工的成长和幸福。
  4.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小张深刻体会到了“仁体”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关爱身边的人。
  5. 在处理邻里关系时,张阿姨始终秉持着“仁体”,帮助有困难的家庭渡过难关。

请注意,“仁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上述解释和造句是基于对词语可能含义的理解进行的推测。如需更准确的应用,请根据具体语境或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

分词解释

rén

1 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义(①仁爱与正义;②通情达理,性格温顺,能为别人着想)。~爱。~政。~人志士(仁爱有节操的人)。~义礼智(儒家的伦理思想)。~至义尽。一视同~(同样看待,不分厚薄)。2 果核的最内部分或其他硬壳中可以吃的部分:核桃~儿。3 姓。

tǐ,tī

1 人、动物的全身:身~。~重。~温。~质。~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能。~貌。~魄(体格和精力)。~育。~无完肤。2 身体的一部分:四~。五~投地。3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主~。群~。4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液~。~积。5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文章的体裁,如“骚~”、“骈~”、“旧~诗”)。字~。6 事物的格局、规矩:~系。~制。7 亲身经验、领悟:~知(亲自查知)。~味。身~力行(xíng )。8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谅。~贴。~恤。9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