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的拼音、解释、组词
沙弥的简介:
shā mí
佛教出家五众(其余四众为比丘、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之一。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依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在中国俗称小和尚;女性修行者则称沙弥尼,在中国俗称小尼姑。
佛教出家五众(其余四众为比丘、比丘尼、沙弥尼、式叉摩那)之一。指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依戒律出家,已受十戒,但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在中国俗称小和尚;女性修行者则称沙弥尼,在中国俗称小尼姑。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胡语音译。佛教称出家受十戒,尚未受比丘戒的男子。〈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汝今已受沙弥十戒竟,当尽形寿顶戴奉持,终身不得犯。」
词语详解
沙弥(shā mí)
- 释义与来源:
- 沙弥是佛教中的一个术语,源于梵文“Śrāmaṇera”或“Śrāmaṇerikā”,意为“勤行者”。在汉语中,“沙弥”常指未受比丘戒的男幼僧。
-
通常是指年龄较小、尚未剃度成为正式和尚(比丘)或尼姑(比丘尼),但已出家修行,接受佛门教育并参与寺内宗教活动的男性佛教徒。
-
特点:
- 沙弥一般年纪较轻,在10岁至20岁之间。
- 在出家之后,沙弥需要遵守戒律,学习佛法,并参加一定的日常宗教活动和劳动。
-
通过严格的训练和教育,他们将逐渐成长为合格的比丘或比丘尼。
-
相关术语:
- 比丘(bì qiú):已经受了比丘戒、具有完全出家资格的男僧人;
- 比丘尼(bì qióngrén):已受比丘尼戒,具有完全出家资格的女僧侣;
- 佛门教育:沙弥在寺庙中接受宗教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培养。
造句
- 小明从小就对佛教很感兴趣,后来他选择成为一名沙弥,在寺里学习修行。
- 在一次慈善活动中,几位年轻的沙弥被邀请表演舞蹈,展现了他们深厚的佛门艺术功底。
- 堂弟在寺庙中度过了童年,作为沙弥的他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戒律。
- 现在许多寺庙不再收养沙弥了,所以这个位置变得非常珍贵和稀少。
- 虽然年纪不大,但这位沙弥已经能流利地背诵出大量的佛教经典。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