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服的拼音、解释、组词
母服的简介:
mǔ fú/fù
1.服丧制度之一。古制,父在母死,服丧一年。自唐垂拱年间始,改为三年。见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母服》。 2.居母丧所穿的丧服。
1.服丧制度之一。古制,父在母死,服丧一年。自唐垂拱年间始,改为三年。见宋高承《事物纪原.吉凶典制.母服》。 2.居母丧所穿的丧服。
- AI解释
词语“母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母亲为亡故的儿子或女儿穿的一种丧服。这种丧服根据中国古代礼制,是孝子侍奉父母之德的表现之一。不过,“母服”一词较少直接使用,而通常是作为“缞绖”(cuī dié)的一部分出现,其中“缞”是一种短衣式的丧服,常由母亲穿着以表达对子女的哀悼之情。
详细解释
- 来源:出自《礼记·曲礼上》:“子为母齐衰三年。”这里提到的是儿子为去世的母亲穿的丧服。
- 意义:“母服”更多是指一种孝道的表现形式,即母亲或作为子女一方在特定情况下所穿戴的丧葬服饰。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家庭伦理、孝道文化的重视。
造句
- 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儿子为去世的母亲穿上缞绖的场景。
- 按照传统习俗,子承母服意味着母亲也必须遵循某些礼仪和穿着特定的丧服来表达哀悼之情。
- 历史上,有记载某位孝子在母亲过世后穿上了母服,以此方式来表达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与敬意。
- 子承母服不仅是一种物质形式的穿戴行为,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子女对父母深切的情感依恋及对礼制的遵循。
- 在一些传统戏剧或影视作品中,通过展现“子承母服”的场景,能够更好地体现故事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注意,“母服”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更多是在学术研究、古文翻译或者特定的文化讨论场合下被提及。上述内容是基于古代礼仪文化进行的解释与扩展。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