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的拼音、解释、组词

武昌起义的简介:

wǔ chāng qǐ yì
1911年四川掀起保路运动,在同盟会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设立起义总部,准备发动新军起义。由于计划泄露,起义机关被清军破获,形势危急。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熊秉坤率部首先起义。各营奋起,攻陷总督衙门,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并发表宣言,号召各省起义。各省相继响应,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元1911),八月十九日(阳历十月十日),革命党在武昌起义,各省响应,遂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发生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即将终结,是中国辛亥革命爆发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详细解释

  • 时间与地点:1911年10月10日晚上,在湖北武昌(今武汉市)发生了起义。
  • 起因:随着列强瓜分中国的压力增大以及清政府内部腐败日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断积累。同时,新军士兵和革命党人的组织工作也逐渐展开。
  • 经过:10月10日晚上,一群革命党人与起义士兵在武昌城内发动了武装暴动,攻占了总督衙门,并迅速控制了整个城市。随后,起义部队开始向汉口、汉阳等地进攻。
  • 结果:短短几天之内,起义军基本上掌握了武汉三镇的局势,并最终宣告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 影响:武昌起义成功后不久,全国各地响应纷纷爆发,清朝统治迅速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清王朝正式终结。

造句

  1. 武昌起义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纪念武昌起义,以此缅怀那段充满激情和牺牲的历史岁月。

  3. 在历史教科书中,武昌起义通常被作为了解现代中国的一个起点。

  4. 武昌起义不仅是一场军事行动,更象征着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精神。

  5. 电影《武昌起义》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这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分词解释

1 关于军事或技击的,与“文”相对:~装。~器。~警。~林。~坛。~生。~旦。~丑。~净。~举。2 勇猛,猛烈:英~。威~。~断。~士。~夫。3 半步,泛指脚步:步~。踵~。行(xíng )不数~。4 姓。

chāng

1 兴盛:~盛(shèng)。~乐(lè)(兴盛康乐)。~明(兴盛发达)。~隆。2 善,正当:~言(美言,正当的话)。~言无忌(直言无隐)。3 同“ 菖 ”,菖蒲。4 同“ 猖 ”,凶猛。5 姓。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