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的拼音、解释、组词
中和的简介:
zhōnɡ hé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2.中正平和。 3.道教语。指元气。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1.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儒家认为能"致中和",则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于和谐境界。 2.中正平和。 3.道教语。指元气。 4.化学﹑物理名词。(1)指相当量的酸和碱互相作用生成盐和水。(2)指抗毒素或抗毒血清跟毒素起作用,产生其他物质,使毒素的毒性消失。(3)指物体的正电量和负电量相等而不显带电现象的状态。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性情中正平和。【例】喜怒哀乐发而中节,就是中和的表现。
2. 即中和反应。化学上指适当的酸和碱作用,会使酸性和碱性消失,成为中性。【例】盐酸和氢氧化钠作用就产生酸碱中和。
1. 儒家以中正平和为中庸之道的精神修养。后亦泛指平衡稳定、不受干扰的状态。《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
2. 中和反应的简称。参见「中和反应」条。
3. 地名。隶属新北市中和区,北侧紧临板桥区,南接土城、新店,东界永和区。以旧时的中坑、漳和二庄而得名。民国六十八年一月一日,与永和同时升格为县辖市,民国九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又改制为中和区。在建设上,一度落后永和甚多,自华中桥通车后,发展迅速,已能与永和并驾齐驱,台北捷运中和线通车后,更加速了繁荣。境内名胜古迹首推圆通寺。
《中和》这个词主要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儒家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古代文献中,“中”指的是适宜、恰到好处的状态或行为;“和”则指和谐一致的状态。“中和”的含义是将两者调和在一起,达到一个理想平衡状态的处世原则或社会秩序的理想状态。
解释
- 哲学层面:“中和”强调在处理事物时要适中、恰到好处,避免过犹不及。它提倡以和谐的方式解决冲突或矛盾。
- 行为准则:体现在个人行为上,指的是行为举止得当,既不偏激也不过于谨慎;在外在表现上追求自然与内在和谐统一。
- 社会层面:“中和”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之一,主张通过协调各方利益达到整体和谐。
造句
- 在处理家庭矛盾时,父母应该保持中和的态度,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提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意即情绪表达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内心的感受。
-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政府需要采取更加灵活中和的政策来平衡各方利益。
- 在商业谈判中保持冷静中和的态度有助于双方达成双赢的协议。
- 教育子女时,父母要注重教育方式与孩子的性格相适应,既不严苛也不过于宽容,以达到最佳效果。
分词解释
中
zhōng,zhò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心。当(dàng)~。~原。~华。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房~。~饱。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辍(中途停止进行)。~等。~流砥柱。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5 特指“中国”:~式。~文。6 适于,合于:~看。
和
hé,hè,huó,huò,hú
1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2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3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4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5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6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7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8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9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1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