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乱法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文乱法的简介:
yǐ wén luàn fǎ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文:指儒家的经典。引用儒家的经典,非议国家法令。
- AI解释
《以文乱法》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文献,主要表达的意思是用文字来混淆视听、破坏法律秩序。具体来说,“以”是凭借或依靠的意思;“文”在这里指的是文章、法令条文等书面材料或者说法辞令;“乱”则表示扰乱、混淆之意;而“法”指的是法律规则或治理制度。
详细解释:
在古代,尤其是指那些意图通过伪造文书或者利用复杂的法令来掩盖事实真相、误导司法审判的行为。现代社会中,虽然情况有所不同,但这个成语仍可用于形容某些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利用各种文字材料进行误导、欺骗或混淆视听的不正当行为。
造句:
- 小李为了逃避责任,故意在报告上添加了大量无关信息和错综复杂的术语,试图以此《以文乱法》。
- 这些法律条款过于复杂难以理解,一些律师会利用这一点来《以文乱法》,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更多辩护空间。
- 他撰写了一份充满误导性的宣传材料,《以文乱法》,试图让公众忽略政府的真正政策意图。
- 某企业为了规避环保法规,通过伪造环境评估报告和文件来达到《以文乱法》的目的。
- 在法庭上,被告方律师引用了大量过时或无效的法律条文进行辩护,《以文乱法》,试图混淆视听。
以上例子展示了“以文乱法”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强调了其破坏公正性和误导性的本质。
分词解释
以
yǐ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文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乱
luàn
1 没有秩序:~套。紊~。凌~。2 社会动荡,战争,武装骚扰:~世。政~。平~。~邦不居。3 混淆:~伦。败常~俗。4 任意随便:~吃。~跑。5 男女关系不正当:淫~。6 横渡:~流。7 治理:~臣。8 古代乐曲的最后一章或辞赋末尾总括全篇要旨的部分:~曰。
法
fǎ
1 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办。~典。~官。~规。~律。~令。~定。~场。~理。~纪。~盲。~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制。~治。犯~。守~。合~。宪~(国家的根本大法)。政~。奉公守~。逍遥~外。2 处理事物的手段:办~。设~。手~。写~。3 仿效:效~。4 标准,规范,可仿效的:~式。~帖。5 佛家的道理:佛~。~号。~轮。~像。~门。6 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师。~器。~事。7 指“法国”:~文。~式大菜。8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