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的拼音、解释、组词
使君的简介:
shǐ jūn
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汉代称“刺使”: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代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尊称奉天子之命,出使四方的使者。《后汉书.卷一六.寇恂传》:「非敢胁使君,窃伤计之不详也。」
2. 对官吏、长官的尊称。《三国志.卷三二.蜀书.先主备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三国演义》第一○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使君》一词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是指地方官,尤其是指州郡长官。在中国的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使君”多用来尊称那些负责治理某一区域的地方官员。“使君”的称呼体现了对这些官员的尊敬,有时也用以表达对一位杰出人物或有德行之人的敬意。
详细解释
- 古代含义:在汉代以后的许多朝代里,“使君”常用于称州、郡等地方行政长官。由于这些长官往往直接与民众打交道,因此他们经常被称为“使君”,以表达对其职务和权力的尊重。
- 现代应用:到了现代社会,这个词的意义已经相对淡化,主要作为古文中的一个词汇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古风文艺中。
造句
-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说:“使君何不言之?”意指他向某个地方长官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 在古代的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被曹操尊称为“使君”,以此彰显其在荆州的地位和权力。
- 宋代诗人陆游在其作品中有提到,“使君坐处无俗气,满耳清风听不足。”这里的使君可能是指一位品德高尚的地方官员。
- 清代小说《西游记》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这使君好大的脾气!”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官的个性或态度。
-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使君”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对理想政治理想的一种寄托与赞美。如“使君何须问姓名?一言天下知。”
这些造句展示了“使君”这个词在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和含义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