厢官的拼音、解释、组词

厢官的简介:

xiāng guān
1.官名。宋自大中祥符以后,将京城外划分为若干厢,特置厢官,归京府统领,受理居民争斗诉讼之事,凡情节较轻者,可以直接判决。南宋沿以为例,在临安也设厢官。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职官名。宋时将京城划分为若干厢,每厢置厢官一人,掌管都城各坊厢居民的讼事。见《宋史.卷一六六.职官志六》。

厢官》一词在古代汉语中较为常见,指的是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中的官员。它并不是指某一个特定职务或官职名称,而是泛指负责某一区域(如州、府下属的一个区划,称为“厢”)的官员。

详细解释

  1. 历史背景:唐代开始,为了加强地方治理,在一些州和府下设了多个“厢”,每个厢设有一名厢官,即专门管理该厢内事务的地方官员。
  2. 职责范围厢官的具体职责可能包括治安、财政、司法等方面。他们一般负责处理本区域内的行政事务,维护社会秩序。
  3. 地位与品级厢官在古代地方行政体系中属于较低级别的官员,其具体职位和权力大小因朝代而异。

造句

  1. 明朝时,李大人担任了扬州府的一个厢官,负责处理该地区的民事纠纷及治安问题。
  2. 清朝初期,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许多原有的厢官职位被撤销或合并,导致部分官员失去了原有的职务。
  3. 在北宋时期的一次重大改革中,很多州府取消了厢的设置,使得以往由厢官管理的小区域直接归入州或府管辖。
  4. 《三侠五义》中的包拯起初就是一名小小的厢官,在开封府担任小吏,后来才逐渐被提拔至更高的职位。
  5.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也有类似“厢”的设置,并设有相应的厢官负责府内各区域的管理,如管家婆子等。

需要注意的是,“厢官”这一术语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较少,上述解释和造句主要基于古代文献与文学作品中的理解和运用。

分词解释

xiāng

1 在正房前面两旁的房屋:东~房。西~房。2 边,方面:这~。3 靠近城的地区:城~。关~。4 戏院或影院里特别隔开的座位:包~。5 车里容纳人或货的地方:车~。

guān

1 在政府担任职务的人:~吏。~僚。~邸。~腔。~署。~厅。~爵。2 属于国家的或公家的:~办。~费。~方。~府。3 生物体上有特定机能的部分:感~。器~。五~。~能。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