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赤眉起义(绿lù)的拼音、解释、组词
绿林赤眉起义(绿lù)的简介:
lǜ/lù lín chì méi qǐ yì (lǜ/lùlù)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王莽改制加深了人民苦难。公元17年,王匡、王凤发动起义,因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后出山分路进击,迅速壮大。次年,樊崇等在莒县(今属山东)起义,聚众数万,因以赤色染眉为标识,故称“赤眉军”。绿林、赤眉军与王莽军连年激战。23年,绿林军拥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并攻占长安、洛阳,杀王莽,推翻新朝,刘玄移都长安。樊崇赤眉军在更始政权建立后曾表示归附更始政权,因受排挤而率兵往关中,25年立刘
新莽末年农民起义。王莽改制加深了人民苦难。公元17年,王匡、王凤发动起义,因以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为根据地,故称“绿林军”。后出山分路进击,迅速壮大。次年,樊崇等在莒县(今属山东)起义,聚众数万,因以赤色染眉为标识,故称“赤眉军”。绿林、赤眉军与王莽军连年激战。23年,绿林军拥西汉皇族刘玄为帝,年号更始,并攻占长安、洛阳,杀王莽,推翻新朝,刘玄移都长安。樊崇赤眉军在更始政权建立后曾表示归附更始政权,因受排挤而率兵往关中,25年立刘
- AI解释
《绿林赤眉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农民起义,发生在东汉时期(公元23年)。这次起义以“绿林”和“赤眉”两支军队为主力,是当时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背景方面,东汉初期虽然政权稳定,但朝廷对地方控制逐渐削弱,豪强地主崛起,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农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最终迫使部分民众走上反抗的道路。
“绿林”和“赤眉”两支起义军,代表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民对抗统治阶级的抗争。在汉光武帝即位后,经过一系列军事行动,这些农民起义军被逐一击败或瓦解。
详细解释
- 绿林:指起义军队中以绿颜色为标志的一种,后来“绿林”一词还常用来形容草莽英雄、江湖豪杰。
- 赤眉:指另一支以红(赤)色头巾作为标记的农民军。此两派起义军都代表了民间对统治者的反抗情绪。
造句
- 汉朝末年,绿林赤眉起义成为了那个时代人民不满和抗争的象征。
- 虽然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但回顾历史上的绿林赤眉起义,仍能感受到当时民不聊生的悲凉景象。
- 在民间故事中,“绿林好汉”常与“绿林军”联系在一起,成为豪侠的代名词。
- 电影《三国演义》中的许多情节都反映了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 这次绿林赤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极大地动摇了东汉初期的统治秩序。
这些句子有助于理解“绿林赤眉起义”在历史上的意义及其象征性。
分词解释
绿
lǜ,lù
1 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一般草和树叶呈现这种颜色:~色。~叶。~灯。~化。~洲。~茶。~地。~茸茸。~水青山。
林
lín
1 长在一片土地上的许多树木或竹子:树~。森~。~海。~薮(➊山林小泽;➋喻丛集的处所)。2 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书~。艺~。碑~。儒~。3 姓。
赤
chì
1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2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3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4 裸露:~脚(光脚)。
眉
méi
1 眼上额下的毛:~毛。~宇(两眉上面的地方)。~心。~目。~寿(长寿)。~睫。扬~吐气。2 书页上端的空白:书~。~批。
起
qǐ
1 由躺而坐或由坐而立等:~床。~立。~居。~夜。2 离开原来的位置:~身。~运。~跑。3 开始:~始。~码(最低限度,最低的)。~步。~初。~讫。~源。4 拔出,取出:~锚。~获。5 领取(凭证):~护照。6 由下向上,由小往大里涨:~伏。~劲。~色。7 发生,产生,发动,提出:~风。~腻。~敬。~疑。~义。~诉。8 长出:~痱子。9 拟定:~草。10 建造,建立:~房子。白手~家。11 群,组,批:一~(一块儿)。12 量词,指件,宗:一~案件。13 自,从:~小儿就淘气。14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想~。掀~。兴(xīng )~。15 用在动词后,与“来”连用,表示动作开始:唱~来。16 用在动词后,常与“不”或“得”连用,表示胜任;亦表示达到某一种标准:看不~。经得~检验。
义
yì
1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2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3 情谊:~气。恩~。~重如山。4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5 指认为亲属的:~父。6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