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文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平民文学的简介:

píng mín wén xué
1.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口号。这个口号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但实际上还只能是提倡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文学。 2.指民间文学。《胡适文存》二集卷四收有《北京的平民文学》一文﹐介绍北京的民间歌谣。

  • AI解释

平民文学》这一词汇通常用来描述一种面向普通民众,反映他们生活和情感的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具有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贴近现实的内容以及广泛的传播效果。它强调文学艺术应广泛服务于人民大众,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社会阶层或特定群体。

详细解释

  1. 对象性平民文学主要关注的是普通的市民、工人、农民等劳动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世界。
  2. 语言风格:倾向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于复杂深奥的词汇和句式结构,以便普通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并产生共鸣。
  3. 内容贴近生活:作品往往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或事件,反映人民的真实经历与感受。
  4. 传播广泛性:通过各种媒介(包括但不限于书籍、报纸、广播等)进行广泛的传播,确保更多的人群能够接触到这些文学作品。

造句

  1. 这本小说以生动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平民文学的魅力。
  2. 在那个时代,许多诗人和作家致力于创作平民文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传递人民的声音。
  3. 平民文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责任,让更多的普通人能够通过文学作品找到共鸣。
  4.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就是一部典型的平民文学,它不仅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也深刻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5. 在当前的文化建设中,推广和发展平民文学是一项重要任务,旨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分词解释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wén

1 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灿若~锦。2 刺画花纹:~身。3 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盲。以~害辞。4 用文字记下来以及与之有关的:~凭。~艺。~体。~典。~苑。~献(指有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采( ① 文辞、文艺方面的才华; ② 错杂艳丽的色彩)。5 人类劳动成果的总结:~化。~物。6 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7 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过多的礼节仪式)。8 文华辞采,与“质”、“情”相对:~质彬彬。9 温和:~火。~静。~雅。10 指非军事的:~职。~治武功(指礼乐教化和军事功绩)。11 指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言。~白间杂。12 专指社会科学:~科。13 掩饰:~过饰非。14 量词,指旧时小铜钱:一~不名。15 姓。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