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旄的拼音、解释、组词

干旄的简介:

gān/gàn máo/mào
1.旌旗的一种。以旄牛尾饰旗竿,作为仪仗。 2.《诗.墉风》篇名。《诗序》谓此诗是赞美"卫文公臣子多好善,贤者乐告以善道也。"

  • AI解释

干旄》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典籍,通常出现在《诗经·召南·采蘩》中,指的是旌旗上的装饰物。"干"在此处是指旗帜或旌旗,而"旄"则是指用牦牛尾制成的装饰品,常用来增加旗帜的华丽与威严感,在古代战争中也具有象征意义。

详细解释

  • : 古代指军中的大旗。
  • : 牦牛尾。古人认为牦牛为吉祥之物,将其尾做成旌旗上的饰物,用以装饰战旗或使节的旗帜,象征荣誉和权力。

《诗经》中使用“干旄”一词,通常是为了表达一种庄重、威严或者是对某种崇高意义的赞美。

造句

  1. 在古战场之上,那一杆高高飘扬的干旄显得格外醒目。
  2. 殿前悬挂着一幅镶有干旄的大旗,象征着君王权威和不可侵犯的地位。
  3. 使者的行列中,每一面带有牦牛尾装饰的干旄都是地位与荣耀的象征。
  4. 每年春天举行的祭祀大典上,会特别悬挂一面饰有精致干旄的彩旗,以示尊贵。
  5. 在这场盛大的庆典活动中,那面巨大的、镶满干旄的大旗成为了整个场景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这些句子均体现了《干旄》一词在古代中国文学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象征意义。

分词解释

gān,gàn

1 触犯,冒犯,冲犯:~扰。~涉。~预(亦作“干与”)。森然~霄。2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禄。~仕。3 关连,涉及:~系。互不相~。4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戈。5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支。6 涯岸,水边:“河之~兮”。7 个数:若~。8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跟“湿”相对:~燥。~柴。9 干的食品或其他东西:饼~。豆腐~。10 枯竭,尽净,空虚:~尽。~杯。11 副词,空,徒然,白白地:~着急。12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亲。13 当面说气话或抱怨的话使对方难堪:我又~了他一顿。14 〈方〉慢待;置之不理:把客人~在一旁。15 〔~将(jiàng)〕古剑名。1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