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诈勒索罪的拼音、解释、组词
敲诈勒索罪的简介:
qiāo zhà lè/lēi suǒ zuì
在我国,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威胁、要挟等手段迫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不同于诈骗罪,该罪采取欺诈手段,且有诈骗财物数额较大的限制;本罪则采取威胁、要挟等手段,且不论勒索财物数额的大小。
在我国,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威胁、要挟等手段迫使他人交出财物的行为。不同于诈骗罪,该罪采取欺诈手段,且有诈骗财物数额较大的限制;本罪则采取威胁、要挟等手段,且不论勒索财物数额的大小。
- AI解释
敲诈勒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公私财物的所有人、管理人或其他人使用威胁、要挟等方法,迫使对方交出与实际损失无关的额外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属于犯罪行为。
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详细解释:
- 目的性:实施敲诈勒索行为的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
- 方法性:通过威胁、要挟等手段,使得对方因恐惧而自愿交出财物,这种手段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 结果性:取得与实际损失无关的额外财物。
造句举例:
- 李某为了获得巨额利益,向公司高层敲诈勒索,最终被警方抓获。
- 警方提醒市民提高警惕,遇到类似敲诈勒索的情况应立即报警处理。
- 张某因多次对他人实施敲诈勒索被判入狱,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 在一次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通过威胁家属人身安全的方式进行敲诈勒索。
- 为了保护个人权益不受侵害,遇到敲诈勒索情况应立即报警,并保持证据保存完整。
以上造句旨在帮助理解“敲诈勒索罪”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可能带来的后果。在实际生活中,如遇此类问题,建议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或寻求法律援助。
分词解释
敲
qiāo
1 打,击:~打。~击。~诈。~边鼓(喻从旁帮人说话)。~门砖。~骨吸髓。旁~侧击。
诈
zhà
1 欺骗,用手段诓骗:欺~。~骗。~取。~财。~哄。尔虞我~。~语(骗人的话)。2 假装:~死。~降。3 古同“乍”,突然。
勒
lè,lēi
1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2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马。3 强制:~令。~索。4 统率:~兵。5 雕刻:~石。~碑。~铭。
索
suǒ
1 大绳子或大链子:~子。~道。钢~。绞~。线~。2 搜寻,寻求:~引。思~。搜~。探~。3 讨取,要:~还。~求。~取。勒~。4 尽,毫无:~然无味。5 单独:离群~居。6 姓。
罪
zuì
1 犯法的行为:犯~。~人。认~。有~。~恶。~名。~魁。~行。~证。~责。~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不容诛。2 过失,把过失归到某人身上:功~。~愆。~尤(“尤”,过失,罪过)。归~于人。3 刑罚:判~。畏~。待~。请~。4 苦难,痛苦: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