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的拼音、解释、组词
土尔扈特的简介:
tǔ ěr hù tè
1.部族名。额鲁特蒙古四卫拉特之一。本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方,明末清初徙牧伏尔加河畔。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率属内徙。清廷诏分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赐牧于珠勒都斯﹑库尔喀喇乌苏等地;新土尔扈特赐牧于科布多西南。
1.部族名。额鲁特蒙古四卫拉特之一。本游牧于塔尔巴哈台附近雅尔地方,明末清初徙牧伏尔加河畔。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率属内徙。清廷诏分为新旧两部:旧土尔扈特赐牧于珠勒都斯﹑库尔喀喇乌苏等地;新土尔扈特赐牧于科布多西南。
- AI解释
《土尔扈特》是一个历史名词,主要指的是土尔扈特蒙古部落。这个词源于满语“托尔和特”的转译,后来演变为汉语中的“土尔扈特”。
解释:
- 起源:土尔扈特是明朝时期从漠北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部落,大约是在15世纪末期。
- 迁徙与回归:在沙俄的统治下经历了长期的压迫和剥削后,土尔扈特部于1770年在渥巴锡(又名额敏哈番)的带领下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东归运动,历时三年多,最终抵达清朝驻防地伊犁一带。
- 影响:这次迁徙不仅是一场民族的大迁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之一。它体现了土尔扈特部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高度认同。
造句:
- 史书上记载了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的带领下毅然决然地回归祖国的故事。
- 土尔扈特东归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文学作品中,我常常用到“土尔扈特”这个词来形容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而牺牲自己的英雄人物。
- 研究土尔扈特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过程。
- 土尔扈特部的东归不仅是一场民族的回归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分词解释
土
tǔ
1 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壤。黄~。2 疆域:国~。领~。3 本地的,地方性的:故~。4 民间生产的(区别于“洋”):~方(民间流传的药方,亦称“偏方”)。5 不合潮流:~气。6 未熬制的鸦片:烟~。7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8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青海省:~族。9 姓。
尔
ěr
1 你,你的:~父。~辈。~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曹(你们这些人)。~虞我诈。2 如此:偶~。不过~~。3 那,其(指时间):~时。~后。4 而已,罢了(亦作“耳”):“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5 词尾,相当于“地”、“然”:卓~。率~(轻易地)。
特
tè
1 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殊。~色。~产。~权。~性。~征。~需。~技。~务。~区。~价。~例。~效。2 单,单一:~为(wèi )。~设。~地。~惠。~辑。~使。~赦。~约。3 只,但:不~如此。“相如度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4 三岁的兽,一说四岁的兽:“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兮!”5 公牛,亦用以借指公马和雄性的牲畜。6 配偶,匹配:“不因旧姻,求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