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的拼音、解释、组词
藩镇的简介:
fān zhèn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 AI解释
《藩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名词,主要指的是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出现的地方割据势力。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藩”指的是封疆、地方;“镇”,则是军事重镇或行政管理的中心点。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即指地方节度使掌控下的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政治区域。
详细解释
- 起源与发展:唐中期后,随着边防压力加大和财政困难加剧,朝廷开始赋予某些将领以“节度使”的身份,负责边疆防御及地方治理。这些节度使在获得一定权力的同时,也逐渐拥有了独立的武装力量。
- 权力扩大与割据倾向:随着时间推移,一些节度使不仅控制着军事事务,还掌握了相应的行政和财政权柄,从而形成一种半独立的政治实体。这种趋势最终导致了唐朝中央权威的削弱,各地出现了大量藩镇。
- 负面影响:藩镇的存在严重挑战了中央集权体制。它们拥有自己的军队、税收系统以及政策执行能力,往往不服从或抗拒中央命令。
造句
- 唐朝中后期由于边患不断,朝廷不得不频繁派遣将领赴各地担任节度使,然而这些将领们后来形成了独立的藩镇。
- 藩镇的存在使得中央政府难以有效地实施统一政策,成为了分裂割据的重要因素之一。
-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共有多个藩镇势力,并且它们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导致政治局势动荡不定。
- 在描述晚唐时的历史变迁中,作者多次提及了藩镇之间的战争和相互制约关系。
- 藩镇的出现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也为后来宋朝采取更为集中的统治方式提供了历史借鉴。
分词解释
镇
zhèn
1 压:~尺(用金属、玉石等制成的尺形文具,用来压书和纸。亦称“镇纸”,“压尺”)。~痛。2 以武力维持安定:~压(用强力压制,不许进行政治活动)。~反。~服。~慑。~守。3 安定:~静。~定。4 军事上重要的地方:边防重~。5 中国县以下的行政区划单位。6 较大的集市:城~。村~。7 把饮料等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凉:冰~。8 整个一段时间:~日(整天)。9 时常:十年~相随。10 中国明、清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