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女不更二夫的拼音、解释、组词

烈女不更二夫的简介:

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
烈女:刚正有节操的女子。贞烈的妇女不嫁第二个丈夫。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亦作烈女不嫁二夫。

1. (谚语)贞烈的女子守节而不改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夫人怒欲悔亲,依旧要将莺莺与郑恒,焉有此理?道不得个『烈女不更二夫』。」也作「烈女不嫁二夫」。

烈女不更二夫》是古代社会对女性贞洁、忠诚的一种道德观念,出自《礼记·曲礼上》。这句话的大意是指一个品德高尚、节操坚贞的女子不应该再嫁他人,即不能改嫁已婚或丧偶男子,这是在强调妇女的一夫一妻制及守寡不二的决心。

解释:

  1. 烈女:古代社会对那些品德高尚、行为正义并且忠于婚姻的女性的一种尊称。烈女通常指的是为了保持贞洁和道德标准而选择终身不嫁或者在丈夫去世后不再改嫁的妇女。
  2. 不更二夫:不改变第二次婚姻,即不会接受第二个丈夫。

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忠诚度和社会责任的要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种观念被视为维护家庭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造句:

  1. 古代有句话说“烈女不更二夫”,说明了女子的贞操和道德标准。
  2.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不再严格遵守这种传统,但很多女性仍然坚持“烈女不更二夫”的精神。
  3. 在古代中国,“烈女不更二夫”是评价一个女人品德的重要标准之一。
  4. 烈女不更二夫》这句话在古代被认为是维护家庭和社会秩序的道德准则。
  5. 虽然我们现在更加注重个人自由,但在许多文化背景下,人们仍然会引用“烈女不更二夫”的观念来强调女性的贞洁和忠诚。

分词解释

liè

1 火势猛;引申为猛,厉害:~火。~焰。~酒。~马。~性。激~。剧~。2 气势盛大:轰轰~~。3 刚直,有高贵品格的;为正义而死难的:~女。壮~。先~。~士。4 功业:功~。5 古同“列”,行列。

nǚ,rǔ

1 女性,与“男”相对。古代以未婚的为“女”,已婚的为“妇”。现通称“妇女”:~人。~士。~流(含轻蔑意)。少(shào )~。2 以女儿作为人的妻(旧读nǜ)。3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亦称“婺女”、“须女”。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gēng,gèng

1 改变,改换:~正。~生(重新获得生命,喻复兴)。~衣(a.换衣服;b.婉辞,上厕所)。~定(改订)。~迭(轮流更换)。~递。~番。~新(旧的除去,新的建起)。~张(调节琴弦,喻变更或改革)。2 经历:少(shào )不~事(年龄小,没有经历过多少事情)。3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时。~阑。~夫。~鼓。~漏(原指计时用的漏壶,后泛指时辰)。

èr

1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2 双,比:独一无~。3 两样,别的:~话。不~价。

fū,fú

1 旧时称成年男子:渔~。农~。万~不当之勇。2 旧时称服劳役的人:~役。拉~。3 〔~子〕➊旧时对学者的称呼;➋旧时称老师;➌旧时妻称夫;➍称读古书而思想陈腐的人。4 与妻结成配偶者:丈~。~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