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吏的拼音、解释、组词

省吏的简介:

shěng/xǐng lì
1.指唐宋时在中央政府及三馆任职的官吏。

  • AI解释

在古代汉语中,“省吏”通常是指负责某项事务或机构的官吏,特别是指那些负责审查、管理或监督工作的官员。这个词组中的“省”有考察、检查的意思;而“吏”指的是办理具体政务的官吏。

详细解释:

  1. 角色:他们通常是政府系统中的一员,在特定的部门或者领域内进行管理和监督工作。
  2. 职责:他们的主要任务包括审核文书,管理日常行政事务,以及对某些事项进行调查和处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省吏”的具体职责范围可能会有所不同。

造句:

  1. 在唐朝时期,许多官员被委以重任,成为重要的省吏,负责监察地方政务。
  2. 如果您想了解省吏的具体工作内容,请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或官方记录。
  3. 古代的文书工作中,省吏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4. 这位新的省吏迅速上手,对部门的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
  5. 通过长期担任省吏一职的经历,他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治理经验。

分词解释

shěng,xǐng

1 地方行政区域:~份。~会。2 节约,不费:~钱。~事。~吃俭用。3 简易,减免:~略。~称。~写。4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①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共管政事;②元代“中书省”兼管“尚书省”的职权,权更重,成为中央最高的官署,称地方最高行政官署为“行中书省”,简称“省”,是现在“省”的来历)。尚书~。门下~。秘书~。5 古代称王宫禁地:~中。~闼(禁中)。

1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治。官~。2 旧指小公务员:~员。胥~(地方官府中办理文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