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旗制度的拼音、解释、组词

盟旗制度的简介:

méng qí zhì dù/duó
清政府对蒙古族的政治制度。1624-1771年推行于蒙古族地区。在蒙古原有社会制度基础上,参照八旗制度组织原则建立。旗为军政合一单位,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数旗合成盟。由清政府任命旗长、盟长。对稳定蒙古社会秩序起一定作用。解放后废除,只保留盟旗称谓,盟相当于地区,旗相当于县。

  • AI解释

盟旗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流行于清朝时期。它最早出现在明朝末年,在清朝被广泛采用并进一步完善,是一种将军事与政治权力相结合的地方管理模式。

盟旗制度的基本结构是:在广阔的土地上,划分为若干个“盟”,每个盟下设多个“旗”。一个盟通常是一个大部落或者一个由多种族组成的联合体。而旗则是更加具体的行政管理单位,相当于现代的县级行政区。旗之下还有更小的层级。这种分级制度有助于清廷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和控制。

盟旗制度在运作时,将军事组织与地方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旗主通常是当地的贵族或部落首领,他们既是地方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也负责率领一定数量的军队参与国家战争和防御行动。由于这种制度允许以血缘或地缘为基础形成联盟,并通过互换婚姻等方式巩固关系,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和边疆地区的稳定。

下面是使用“盟旗制度”这一概念的五个造句:

  1. 清朝初期,为了加强对东北三省的控制,清廷建立了复杂的盟旗制度
  2. 通过研究盟旗制度的历史资料,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清朝对边疆地区治理的特点和方式。
  3. 在清代,许多学者曾试图改革或废除盟旗制度,但这些努力大多未能成功推行。
  4. 当代学者对于盟旗制度的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结构的理解。
  5. 由于历史原因,今天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仍可以看到一些与“盟旗”相关的文化传承和传统习惯。

分词解释

méng

1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军。~友。同~国。~约。山~海誓。2 指结拜弟兄:~兄。~弟。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4 发(誓):~誓。

1 用布、纸、绸子或其他材料做成的标识,多是长方形或方形:~子。~帜。~号。~舰。~手。2 中国清代满族的军队编制和户口编制(共分八旗,后又建立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特指属于满族的:~人(满族人)。~籍。~袍。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相当于县。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dù,duó

1 计算长短的器具或单位:尺~。刻~。~量衡。2 事物所达到的境界:程~。高~。风~。3 分角的单位,一圆周角分为360度:角~。4 依照计算的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温~。湿~。经~。纬~。浓~。5 电能的单位,一千瓦小时电量的通称。6 法则,应遵行的标准:制~。法~。7 哲学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8 能容受的量:气~。9 考虑,打算:置之~外。10 过,由此到彼:~日。~假。欢~新春。11 量词,次:一~。再~。12 僧尼道士劝人出家:剃~(剃发出家)。13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