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时的拼音、解释、组词
斋时的简介:
zhāi shí
1.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1.佛教语。吃斋食的时间。自黎明至正午之间。
- AI解释
《斋时》在汉语中是一个特定词汇,通常用来指代佛教徒或道教信徒进行斋戒的时间段。斋戒是指暂时不食某些种类的食物或者完全禁食,以达到精神净化、修行或其他宗教目的的行为。“斋时”则特指斋戒的时间段,也就是斋戒开始到结束的这段时间。
详细解释:
- 来源与背景:《斋时》的概念源于中国传统的宗教和文化实践。佛教徒通常会选择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进行斋戒,以示对佛陀教义的尊重或进行个人修行;道教徒也有类似的斋戒习俗。
- 具体时间:在一些佛教传统中,斋戒通常在早晨日出之后开始,直到下午四点左右结束(这被称为“过午不食”),而道教则有所不同,会根据不同的斋醮仪式来定。不过,具体时间可能因教派和地区差异有所变化。
- 文化意义:通过斋戒一段时间,信徒们可以暂时放下物质欲望和生活中的其他事务,专注于精神提升或与其他宗教活动。
造句:
- 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寺庙都会开放斋堂,为信众提供素食,方便大家在斋时享用。
- 弟子们在清晨日出后便开始进入斋时,以纯净的身心准备进行一天的学习与修行。
- 为了这次重要的道教仪式,他们特意提前多天就开始斋戒,并严格遵守斋时的规定。
- 在春节期间,一些家庭会邀请邻里一起参加集体斋戒活动,在斋时体验更为传统和神圣的文化氛围。
- 这座寺庙的钟声会在早晨日出后准时响起,提醒所有信徒进入斋时,开始一天的精神修炼。
分词解释
斋
zhāi
1 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书~。聊~。荣宝~。2 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清心洁身:~戒。封~(亦称“把斋”)。~月。~坛。~会。~果。3 佛教、道教等教徒、道徒吃的素食:~饭。~堂。吃~。4 舍饭给僧人吃:~僧。
时
shí
1 一切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间。~不我与。2 较长的时间:~代。古~。3 泛指一段时间:~光。~令。~分。4 现在的,当前的:当~。~下。~务。~宜。5 常常:~常。学而~习之。6 一年中的一季:~序。四~如春。7 旧时的记时单位,一昼夜十二分之一为一“时辰”,深夜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为“子时”,中午十一点至一点为“午时”。8 现在的记时单位,一昼夜的二十四分之一:~钟。~差(chā)。9 某一时刻:按~上班。10 不定时,有时候:~而。~阴~晴。11 机会:~机。待~而动。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