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公博(1892-1946)的拼音、解释、组词
陈公博(1892-1946)的简介:
chén gōng bó (1892-1946)
汉奸。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开除出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工人部部长。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1944年汪死后,任伪行政院院长、伪国民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逃往日本,后被押解回国,判处死刑。
汉奸。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开除出党。曾任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工人部部长。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精卫投敌。1944年汪死后,任伪行政院院长、伪国民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逃往日本,后被押解回国,判处死刑。
- AI解释
陈公博(1892年—1946年),是近代中国的一位政治人物。他是民国时期的学者和政客,也是汪精卫的追随者,在日本侵华期间担任伪国民政府主席,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的行为与言论引起了后世的广泛批评。
详细解释
陈公博出身于浙江瑞安的一个名门望族。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他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教授等学术职务,在学界有一定影响力。然而,随着1930年代政治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在日本侵华期间,陈公博的政治立场发生了剧变。汪精卫逃往越南后建立了“国民政府”,陈公博成为该政权的重要成员之一,并在1940年被任命为伪国民政府主席。
造句
- 在历史研究中,学者们对陈公博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 虽然陈公博曾经在中国学界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后来的政治生涯备受争议。
- 陈公博是伪国民政府的重要成员之一,在日本侵华时期担任过重要职务。
- 对于陈公博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行为,历史学家持批评态度,并认为其行为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
- 研究陈公博的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期的复杂政治局面。
请注意:由于陈公博所参与的伪政权以及相关历史活动涉及敏感的历史事件,讨论时需要尊重历史事实和相关民族情感。
分词解释
陈
chén
1 排列,摆设:~列。~兵。2 述说:~述。~情。详~。~诉。~说。3 旧的,时间久的:~旧。~腐。~醋。推~出新。~~相因。~迹。~皮。4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一带。5 中国朝代名,南朝最末的王朝。6 姓。
公
gōng
1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正。~心。大~无私。2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理。~式。~海。~制。3 国家,社会,大众:~共。~安(社会整体的治安)。~众。~民。~论(公众的评论)。4 让大家知道:~开。~报。~然。5 封建制度最高爵位:三~(中国周代指“太师”、“太傅”、“太保”;西汉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子。~主。6 敬辞,尊称男子:海~。包~。诸~(各位)。7 雄性的:~母。~畜。8 对长辈和年老人的称呼:~~。外~(外祖父)。9 姓。
博
bó
1 多,广,大:广~。渊~。~学(学问广博)。~览。~爱。~物。2 知道得多:~古。3 用自己的行动获得:~取。~得。聊~一笑。4 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赌财物:~奕。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