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之盟的拼音、解释、组词
葵丘之盟的简介:
kuí qiū zhī méng
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于公元前651年邀集鲁、卫、宋、郑、许、曹等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盟,约定会盟之国互不攻伐,不阻塞水源,不阻碍粮食流通,不改换嫡子,尊贤育才,选拔贤士等。
春秋时,齐桓公称霸,于公元前651年邀集鲁、卫、宋、郑、许、曹等国国君在葵丘(今河南兰考、民权境内)会盟,约定会盟之国互不攻伐,不阻塞水源,不阻碍粮食流通,不改换嫡子,尊贤育才,选拔贤士等。
- AI解释
《葵丘之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次重要会盟,发生在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省禹州市)召开诸侯国会议。这次会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和加强中原地区的政治秩序与稳定,以齐桓公为首的各国君主共同订立了一系列的盟约。
详细解释:
- 背景: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频繁发生争斗,战乱不断。齐桓公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在葵丘组织了这一重要会盟。
- 内容: 《葵丘之盟》的内容包括对已故君主的祭奠、维护周天子的权威、遵守不以妾为妻的原则等,具体条款见于《春秋·僖公九年》,反映了齐桓公试图通过政治手段加强自身领导地位的努力。
- 影响: 这次会盟虽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确实促进了当时的一时安定,增强了齐国的国际影响力。
以下是使用《葵丘之盟》这一词语的五个造句:
- 春秋时期,《葵丘之盟》确立了诸多重要的政治原则。
- 为了维护中原秩序,当时的诸侯们齐聚一堂签订了《葵丘之盟》。
-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讲到《葵丘之盟》,同学们认真听讲并记录笔记。
- 《葵丘之盟》虽然对齐桓公的霸业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其影响并不持久。
- 历史学者们常常研究《葵丘之盟》的内容,以探讨当时的政治局势与外交策略。
分词解释
葵
kuí
1 〔向日~〕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开大黄花,花常朝向太阳,子可食,亦可榨油。简称“葵”,如“~花”,“~心”。2 〔锦~〕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淡紫色或白色花,供观赏。3 〔蜀~〕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红、紫、白等色,根可入药。亦称“胡葵”、“吴葵”、“一丈红”。4 〔冬~〕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扁圆形。种子、根、茎、叶均可入药。简称“葵”。5 〔蒲~〕常绿乔木,叶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木材可制器具,叶可做蓑、笠及扇。简称“葵”,如“~扇”。
丘
qiū
1 小土山:土~。沙~。~陵。~壑。2 像小土山凸起的:~疹。3 坟墓:~墓(大墓)。~垄。4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十亩大的小田。5 众人聚居的地方:~民(乡民,邑民)。6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7 姓。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盟
méng
1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军。~友。同~国。~约。山~海誓。2 指结拜弟兄:~兄。~弟。3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4 发(誓):~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