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庠的拼音、解释、组词
游庠的简介:
yóu xiáng
1.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周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
1.就读于府或州县的学宫。庠,原是周代的乡学,后泛称学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清时期,儒生经考试录取为生员,入府、州、县学肄业,谓之「游庠」。《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也作「游庠」。
词语解析
游庠 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成语或词汇,它主要源自古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其中,“游”通常表示“游玩、游览”的意思;“庠”,在古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学校。
《说文解字》中并未直接列出“游庠”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来解释。“游”和“庠”各自都有明确的意思:“游”可以引申为“周游、漫游”或者借代为求学之意,“庠”则特指古代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如太学、乡学等。因此,在古文中,“游庠”常用来形容那些不拘泥于常规,四处游历而求学问的人。
造句
- 汉朝时期的匡衡就是一位典型的“游庠”者,他不仅学习了本地区学校的课程,还常常去附近县乡的学校交流学习。
- 古时候有一位少年名叫张三,酷爱知识,经常“游庠”,最终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
- 孔子周游列国时,也常有弟子们“游庠”,他们一边游玩一边学习各地的文化与礼节。
- 在古代中国,不少文人志士都会选择“游庠”,通过四处求学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
- 东汉时期的一个学者李四,在年轻时就选择了“游庠”的方式,周游列国,广泛收集资料并不断学习新知。
以上句子用现代汉语的语境构建了关于“游庠”的应用场景,并非严格的古文原文。在古代文献中,“游庠”通常出现在描述古人求学旅行或者强调知识探索精神的语句之中。
分词解释
游
yóu
1 人或动物在水里行动:~泳。~水。2 从容地行走:周~。~历。~逛。~兴(xìng)。~记。~说(shuō)。~山玩水。3 〈书〉交往,来往:交~。4 不固定:~资。~走。~牧。~行。~学(古指离开本乡到外地或外国求学)。~击。~弋。~离。~子(离家久居外乡的人)。5 河流的一段:上~。中~。下~。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