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津战役的拼音、解释、组词
平津战役的简介:
píng jīn zhàn yì
1948年11月29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发起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历时六十四天,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1948年11月29日,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在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的总前委指挥下发起了平津战役。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这次战役历时六十四天,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五十二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 AI解释
《平津战役》是指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期间,在平津地区(今北京、天津及周边区域)进行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此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在这次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巧妙的战略战术,迅速掌握了优势兵力和装备,迫使国民党军北平、天津守军接受和平改编,基本完成了华北地区的统一。
详细解释
- 背景:平津战役发生在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一战。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东北地区,并开始向华北推进。
- 战略意义: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巩固和扩大了解放区,还为后续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和平解决北平(今北京)也体现了我军灵活的战略思想与高尚的革命情操。
- 主要特点:
- 围而不打、攻心为上:通过切断敌人的退路并给予一定时间让敌人有选择投降的机会,实现了大量俘虏和保存城市的双重目标。
- 快速决策与高效执行:解放军在战役期间展现出了极高的指挥艺术和执行效率。
造句
- 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军在华北地区统治的结束。
- 在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以智慧与勇气赢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 历史学家们常常提到平津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 平津战役不仅是一场军事冲突,也是对和平可能性的一次成功探索。
- 通过平津战役的和平解决北平的方式展示了人民军队的人道主义精神。
分词解释
平
píng
1 不倾斜,无凹凸,像静止的水面一样:~地。~面。~原。2 均等:~分。~行(xíng)。抱打不~。公~合理。3 与别的东西高度相同,不相上下:~列。~局。~辈。4 安定、安静:~安。~服。5 治理,镇压:~定。6 抑止(怒气):他把气~了下去。7 和好:“宋人及楚人~”。8 一般的,普通的:~民。~庸。~价。~凡。9 往常,一向:~生(a.从来;b.终身)。~素。10 汉语四声之一:~声。~仄。11 姓。12 〔~假(jiǎ )名〕日本文所用的草书字母。13 古同“评”,评议。
津
jīn
1 渡水的地方:~渡。关~。~要。问~。2 口液,唾液:~液。~~有味。3 汗:遍体生~。4 滋润,补:~润。~贴。5 中国天津市的简称。
战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
役
yì
1 服兵务,从军:从~。现~。2 战事:战~。3 服劳力之事:劳~。徭~。4 使唤:~使。奴~。5 被役使的人:~夫。~徒。仆~。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