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肄的拼音、解释、组词

习肄的简介:

xí yì
1.犹练习。

  • AI解释

《习肄》这个词是较为冷僻的词汇,主要来源于古代文献,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在《尚书·洪范》中有“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于庶人,谋于卜筮”这一句中的注解提到,“‘谋于庶人’亦为习肄之义。”由此可以看出,《习肄》主要指的是与民众共同讨论、参与或学习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一种广泛的交流和集体智慧的过程。

详细解释

  • “习”:通常意味着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
  • “肄”:原意是指学生在学舍中继续学习,延伸为泛指学习、研讨等行为。

综合起来,《习肄》可以理解为通过与民众广泛交流和共同讨论的方式,深入研究或学习某个问题的过程。它更强调一种开放性和互动性,是古代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概念,体现了集体智慧的重要价值。

造句

  1. 在古时候的政治决策中,君主常常会采用习肄的方式来咨询百姓的意见,以确保政策的可行性与民众的接受度。
  2. 为了更好地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教育部门决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这一过程也可以视为一种现代意义下的习肄。
  3. 社区在讨论如何改善公共设施时,采取了类似《尚书》中描述的习肄方式,让居民们共同参与决策。
  4. 企业高层通过与基层员工深入交流,了解市场动态和员工心声,这一过程也是一种习肄的表现形式。
  5. 在解决复杂的社会治理问题上,政府机构可以借鉴古代的习肄做法,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习肄》一词的应用场景及其现代意义下的价值体现。

分词解释

1 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练~。学~。实~。2 学:~文。~武。3 对某事熟悉:~见。~闻。~以为常。4 长期重复地做,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活动:~惯。积~。陈规陋~。5 相因:世代相~。~~相因。6 姓。

1 学习;练习。如:肄习;肄业。《説文•聿部》:“,習也。肄,篆文。”2 检查;査验。《漢書•酷吏傳•義縱》:“歲餘,關吏税肄郡國出入關者,號曰:‘寧見乳虎,無直甯成之怒。’”3 蘖;嫩条。《廣韻•至韻》:“肄,嫩條也。”4 余。《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晋國不恤周宗之闕,而夏肄是屏。”5 劳苦。《玉篇•帇部》:“肄,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