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策的拼音、解释、组词
制策的简介:
zhì cè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1.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称为"制策"。汉武帝元光元年诏贤良,各"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董仲舒﹑公孙弘等都先后对策。见《汉书.武帝纪》。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汉代试士,由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制策」。《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制策》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考试形式,主要用于考察士人对时政、国事的看法和见解。这种考试方式是皇帝根据当时的政治状况提出一系列问题或论题,由应试者作答。考生的答题内容不仅包括个人见解,还要求结合经典学问和历史经验进行分析,以体现其深厚的学养和治理国家的能力。
详细解释
- 概念:制策即“策问”之意,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
- 目的:主要是为了选拔具有治国理政才能的人才。
- 特点:题目多与时事、政治问题相关联,考察考生的政治智慧和思想深度。
- 意义:反映了当时朝廷对人才选拔标准的重视,以及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士人关注时局。
造句
- 古代每当新皇帝登基,都会举行制策考试,以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
- 在这次制策中,他结合历史经验和现代观点,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 官员们在朝廷会议上讨论时事问题,就像古代的制策一样,既要熟悉文献又要敢于发表意见。
- 小明正在准备参加学校的模拟制策考试,希望能在其中展现自己的学识与才智。
-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制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拔方式,它不仅考察知识水平,更考验应试者的政治理解能力。
分词解释
制
zhì
1 规定:因地~宜。~定。~式。~宪。2 限定,约束,管束:~止。~裁。专~。~约。抵~。节~。~动。~海权。3 法规,制度:民主集中~。公有~。4 造,作:~造。~做。~品。~图。~革。~版。如法炮(páo )~。5 依照规定的标准做的:~钱(中国明、清两代称本朝的铜钱)。~服。6 古代帝王的命令:~诰。7 古代父母死亡守丧;守~。
策
cè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