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箨的拼音、解释、组词
枯箨的简介:
kū tuò
1.干笋壳;竹皮。 2.谓枯竹。
1.干笋壳;竹皮。 2.谓枯竹。
- AI解释
枯箨的详细解释
枯箨(kū tuò)
在古汉语中,“枯箨”指的是已经干枯脱落的竹笋壳或叶鞘,也泛指植物生长过程中自然脱落的部分。箨是古代对竹笋壳、竹叶基部的一种称呼,因此“枯箨”就是这些部位因为自然老化、失去功能后而脱落下来的残片。
在文学作品中,“枯箨”的使用往往富有诗意和象征意义,常用来形容事物的衰老、凋零或生命的某个阶段结束。它也可以用来比喻人或物的老去或不再适合当前环境的状态。
造句
- 春风轻轻吹拂过竹林,地面上落满了枯箨。
- 枯箨在秋风中飘荡,为大地增添了几分静谧与寂寥的美。
- 在他的诗集中,许多诗句都运用了“枯箨”一词来表达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主题。
- 他手中的画笔轻轻掠过画面,那些枯箨就像是被时间雕刻而成的艺术品。
- 那些曾经郁郁葱葱的竹林,如今只剩下一片片枯箨随风飘散。
分词解释
枯
kū
1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萎。~槁。~荣。~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2 没趣味,无生趣:~燥。~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