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贼的拼音、解释、组词
山贼的简介:
shān zéi
1.据山立寨或出没于山林的盗贼。
1.据山立寨或出没于山林的盗贼。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据山立寨或出入山林的盗贼。《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临海太守王诱惊骇,谓为山贼。」《三国演义》第三八回:「且说东吴各处山贼,尽皆平复。」
词语详解
山贼
-
释义: 山贼是指生活在山区或森林中,以劫掠财物、抢劫行人和商人为生的一群人。他们通常组织严密,有一定的活动规律,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常被描绘成一群野蛮而凶狠的人物。
-
历史背景与文化意义: 在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宋元时期,由于交通不便、法律制度不完善等因素,山区成为一些无业游民和被边缘化的人群避世的地方。这些人逐渐形成山贼集团,依靠山地的险峻地形进行抢劫活动,有时甚至会反抗官府或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
形象特征: 在文学作品中,山贼往往被描绘为武功高强、机智狡猾、行踪诡秘的人物;但同时,也有一些描述他们贪婪凶残、残忍无情的一面。这些描写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社会边缘群体的复杂看法和想象。
造句
- 小说情节: 小说《山贼传》描绘了一个山贼集团如何在群山之间劫掠行商,并最终被官军剿灭的故事。
- 历史事件: 宋朝末年,各地出现多支山贼队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杨幺领导的岳麓山寇匪集团。
- 文学意象: 诗人李白曾在《蜀道难》中写道:“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里的“山贼”隐喻为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
- 民间传说: 在一个古老的传说中,有一伙山贼住在翠峰山脉中,他们擅长使用弓箭和陷阱,曾让过往商队闻风丧胆。
- 电影描述: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群勇敢的探险家如何穿越险恶的山区,最终成功击败了一个残暴的山贼头领的故事。
这些句子既反映了“山贼”这一概念在古代文学与历史中的特定形象,也展示了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意象在不同语境下的运用。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