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泪俱发的拼音、解释、组词

声泪俱发的简介:

shēng lèi jù fā
形容极其悲恸。同“声泪俱下”。

  • 成语典
  • AI解释

1. 义参「声泪俱下」。见「声泪俱下」条。

2. 此处所列为「声泪俱下」之典源,提供参考。 《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彬字世儒。……中兴建,稍迁侍中。从兄敦举兵入石头,帝使彬劳之。会周????遇害,彬素与????善,先往哭????,甚恸。既而见敦,敦怪其有惨容,而问其所以。彬曰:「向哭伯仁,情未能已。」敦怒曰:「伯仁自致刑戮,且凡人遇汝,复何为者哉!」彬曰:「伯仁长者,君之亲友,在朝虽无謇谔,亦非阿党,而赦后加以极刑,所以伤惋也。」因勃然1>数敦2>曰:「兄抗旌3>犯顺4>,杀戮忠良,谋图不轨,祸及门户5>。」音辞慷慨,声泪俱下。 〔注解〕 (1) 勃然:因发怒而脸色突变的样子。 (2) 敦:王敦(西元266∼324),字处仲,东晋临沂人,王导的从兄,晋武帝的女婿。西晋亡,举族避乱江南,和从弟王导同在元帝朝廷做大官,主持国政。官至征南大将军,拜侍中,领江州牧,恃功专横,后举兵反,中途病死。 (3) 抗旌:举旗。 (4) 犯顺:反叛作乱。 (5) 祸及门户:祸害延及家族。

3. 此处所列为「声泪俱下」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王彬,是王廙的弟弟,他的生平事迹附于《晋书.卷七六.王廙列传》下。东晋时,大将军王敦因恃功专横,有意篡夺元帝司马睿的政权,于是发兵反叛,打入石头城(今南京市)。元帝为了使王敦能停止叛乱,就派王敦的堂弟王彬去劝说。当时正值王彬的好友周????遇害被杀,因此王彬先到周????的坟前吊祭,痛哭了一场,然后才去见王敦。王敦见他面容忧伤的样子,就问了原因。王彬哭著说:「刚刚我在周????的坟前痛哭,现在心里还很难过。」王敦听了,很生气的说:「周????会有今天的下场,是他自找的,有什么好怜悯的。」王彬说:「周????是我们的朋友,也是一个忠臣,今天却遭到这样的下场,很令人感伤惋惜。」接著突然生气的指责王敦:「你反叛作乱,残杀忠良,意图不轨,想要夺取政权,日后将会为家族带来祸害。」一边说窗u芲A一边随著慷慨的声调而流下了眼泪,情绪激昂。王敦看了这样的场面,更加生气,本想把王彬杀了。当时王敦的另一位堂弟王导也在场,一直试图从中调解,以平息双方的怒气,但王彬仍然无所畏惧,神色自若,最后王敦因为念在家族的情分上,还是放过了王彬。「声泪俱下」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形容极度悲恸、激动。

声泪俱发》这个词组用来形容人在表达情感时声音和眼泪同时流露,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这通常是由于某人被深深触动或极其激动而产生的自然反应。

详细解释:

  • :指声音、言语。
  • :指泪水、情绪的流露。
  • 俱发:表示两者共同出现的情况。

这个词组常用来形容人们在表达悲伤、愤怒或其他强烈情感时,同时发出声音并流下眼泪。它不仅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表达方式,也是对听众或读者最直接的情感共鸣点。

造句:

  1. 在听到老友去世的消息后,他声泪俱发地向朋友家属表示深切的哀悼和同情。
  2. 当她得知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认可时,激动得声泪俱发地拥抱了她的导师。
  3. 面对失恋后的痛苦回忆,她声泪俱发地唱起了那首让她心碎的情歌。
  4. 在追忆已故亲人的悼念会上,她声泪俱发地讲述了与亲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5. 他为国家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在演讲中声泪俱发地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到,“声泪俱发”不仅用于描述个人情感表达的情境,也适用于各种情感场景,包括悲伤、喜悦等。

分词解释

shēng

1 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音。~带。2 消息,音讯:~息。不通~气。3 说出来让人知道,扬言,宣称:~明。~辩(公开辩白)。~泪俱下。~嘶力竭。4 名誉:名~。5 音乐歌舞:~伎(女乐,古代的歌姬舞女)。~色。

lèi

1 眼里流出的水:眼~。~痕。~水。~眼。~珠。~盈盈。声~俱下。

1 全,都:百废~兴。声色~厉。2 一起;在一起:~乐部。君与~来。

fā,fà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2 放,射:~射。百~百中。焕~。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4 散开,分散:~散。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6 打开,揭露:~现。~掘。7 产生,出现:~生。~愤。奋~。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9 显现,显出:~病。~抖。~憷。10 开始动作:~动。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