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贡的拼音、解释、组词
宾贡的简介:
bīn gòng
1.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 2.指别国推举而来的贤者。 3.归顺纳贡。
1.古代地方向朝廷推举人才时,待以宾礼,贡于京师。 2.指别国推举而来的贤者。 3.归顺纳贡。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古代乡举,地方官员设宴款待应举的学子,称为「宾贡」。《隋书.卷七三.循吏列传.梁彦光》:「及大成,当举行宾贡之礼,又于郊外祖道,并以财物资之。」
2. 称他国的贡士。《宋史.卷四八七.外国列传三.高丽》:「先是,三年,上亲试诸道贡举人,诏赐高丽宾贡进士王彬、崔罕等及第,既授以官,遣还本国。」
3. 臣服。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明史.卷一二四.扩廓帖木儿列传》:「陛下乘时应运,削平群雄,薄海内外,莫不宾贡。」
《宾贡》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一种特殊的科举制度,尤其在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体系中较为常见。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宾”和“贡”,“宾”意为宾客或嘉宾,“贡”则是贡献的意思。综合起来,“宾贡”主要是指朝廷邀请各地的优秀学者、文人进入仕途,给予特殊优待的一种选拔方式。
这种制度通常用于选拔那些虽然没有通过常规科举考试,但在学术、文学或其他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让他们以特别的方式成为官员或学者。在古代中国,这种方式被视为对人才的尊重和奖励,并且能够激励更多人追求学问和品德修养。
接下来,我将提供五个包含“宾贡”的造句示例:
- 古代文人往往希望被朝廷宾贡,成为学士大夫。
- 这位文学家虽未在科举考试中得第,但因其诗词文章广受赞誉,最终得到了朝庭的宾贡。
- 历史上著名的“贤良方正”之举,就是一种以宾贡形式选拔人才的方式。
- 他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士,在地方上享有盛名,朝廷特地将其纳入宾贡名单之中。
- 通过这种宾贡制度,许多非科举出身却才华横溢的贤才得以进入官场,为国家贡献他们的智慧和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宾贡”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上述解释基于古代语境。如果你有更多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帮助,请随时告知!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