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尸走肉的拼音、解释、组词
行尸走肉的简介:
行尸: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 成语典
- AI解释
1. 「行尸走肉」之「尸」,典源作「尸」。「尸」同「尸」,死人的躯体。「行尸走肉」指会走动却没有魂魄的躯体。比喻徒具形骸,毫无生气,庸碌无为的人。语本晋.王嘉《拾遗记.卷六》。
2. 晋.王嘉《拾遗记.卷六》任末1>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2>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克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静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3>走肉耳!」河洛秘奥,非正典籍所载,皆注记于柱壁及园林树木,慕好学者,来辄写之。时人谓任氏为「经苑」。 〔注解〕 (1) 任末:字叔本,东汉蜀郡繁人,生卒年不详。少习《齐诗》,游京师,教授十余年。为郡功曹,辞以病免。后奔师丧,于中道病故。 (2) 负笈:背著书箱,比喻出外求学。笈,音ㄐ|ˊ,书箱。 (3) 尸:同「尸」,死人的躯体。
3. 「行尸走肉」原作「行尸走肉」。「行尸」是指会走动的尸体。「走肉」是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体。所以「行尸走肉」是指光有躯壳而没有灵魂,徒具形骸而毫无生气的人。在晋.王嘉的《拾遗记》中,提到东汉有个名叫任末的人,勤奋好学,各方面都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出外求学也不辞路途遥远。他用茅草编成小草屋,削尖荆木做成笔,在树上刻出汁液当做墨汁,刻苦地习文写字,在艰苦的环境下苦读而有所成就。他在临终时告诫门徒说:「一个人如果好学,就算死了,也好像还活著一样。不学习的人,即使他还活著,却只是个会走动而没有魂魄的躯壳一样,徒具形骸而无所作为的人。」后来「行尸走肉」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徒具形骸,毫无生气,庸碌无为的人。
《行尸走肉》一词原本源于一部广受欢迎的美剧,该剧集故事设定在一场全球性的僵尸瘟疫爆发后,幸存者们为了生存而挣扎。但这个词也延伸出比喻含义,在日常生活中用来形容那些没有目的、机械地生活着的人。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原指电视剧中的角色或情境,描述的是那些处于极度绝望状态,仿佛只剩下生物本能,没有意志和目标的人。
- 引申意义:用作比喻,形容那些失去了目标和希望,仅仅过着机械生活,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冷漠甚至麻木不仁的状态。
造句
- 自从失业后,小张整个人都变得行尸走肉一般,整天无精打采地待在家里。
- 面对复杂多变的职场环境,他选择保持行尸走肉般的状态,既不多说话也不积极争取。
- 爷爷退休后就变成了行尸走肉的状态,每天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想做。
- 这次公司改革虽然对公司有益,但对于那些依赖稳定工作的老员工来说,他们目前就像行尸走肉一般,对未来充满迷茫和不安。
- 小王自从失去母亲之后,整个人变得很消极,仿佛一个行尸走肉,每天浑浑噩噩地度过。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更好地理解"行尸走肉"这个词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色彩。
分词解释
háng,xíng
1 行列:字里~间。罗列成~。2 兄弟姐妹的次弟;排行:我~二,你~几?3 步行的阵列。4 量词。用于成行的东西:泪下两~。5 某些营业所:银~。花~。商行。6 行业:同~。各~各业。7 用长的针脚成行地连缀:~棉袄。~几针。shī
1 死人的身体:~体。~骸。僵~。借~还魂。2 〔~位〕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如“~~素餐,“~~误国”。3 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zǒu
1 行:~路。~步。2 往来:~亲戚。3 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4 往来运送:~信。~私。5 离去:~开。刚~。出~。6 经过:~账。~内线。~后门。7 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8 失去原样:~形。~样。9 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10 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ròu
1 人或动物体内红色、柔软的组织:~体。~类。~食。肌~。~票(被盗匪掳去的人,盗匪借以向他的家属勒索钱财)。~身(佛教指肉体)。2 果实中可以吃的部分:桂圆~。冬瓜~厚。3 果实不脆,不酥:~瓤西瓜。4 行动迟缓,性子慢:做事真~。5 古代称圆形物中有孔的边。6 极亲密疼爱之称,多用呼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