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旄的拼音、解释、组词

节旄的简介:

jié máo/mào
1.旌节上所缀的牦牛尾饰物。 2.指旌节。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系于竿首的牦牛尾,为天子赐给使者的信物。《汉书.卷五四.苏建传》:「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节旄》,这个词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原本特指古代出使他国的官员所佩戴或持有的象征身份与荣誉的饰物。不过,“节”在这里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种竹子制成的符节,而是特指“旄”,即牦牛尾制作的旌旗或者装饰品。在更宽泛的历史语境中,“节旄”也常用来代指使臣或出征将士的身份象征。

详细解释

  • 历史背景:在古代中国,特别是汉朝以前,出使外国的大臣或军队将领会在身着正式礼服时佩戴旄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
  • 文化意义:旄通常由牦牛尾制成,因其长而柔软,在阳光下摇曳生辉,象征着威望与荣耀。随身携带或佩戴它也是对使命重要性的认可。

造句

  1. 随着队伍行进,手持节旄的使臣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2. 在远征过程中,将领们常以佩戴节旄来鼓舞士气,展现他们的身份和决心。
  3. 汉朝时期的使者常常携带精美的节旄前往西域诸国进行外交活动。
  4. 节旄作为古代出使外邦的重要象征,在当时的国际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5. 这件珍贵的文物——一件带有精致雕刻的汉代节旄,如今被珍藏于国家博物馆内。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节旄”这一历史概念及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应用。

分词解释

jié,jiē

1 竹子或草木茎分枝长叶的部分:竹~。~外生枝。2 物体的分段或两段之间连接的部分:关~。两~车厢。3 段落,事项:~~(一段一段地,逐步)。~目。4 中国历法把一年分为二十四段,每段开始的名称:~气。~令。5 纪念日或庆祝宴乐的日子:~日。6 礼度:礼~。7 音调高低缓急的限度:~奏。~拍。~律。8 操守:~操。晚~。变~。高风亮~(高尚的品德和节操)。9 省减,限制:~省。~制。开源~流。10 略去,简略:~选。~录。11 古代出使外国所待的凭证:符~。使~。12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