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海战役的简介:
shàng/shǎng hǎi zhàn yì
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国民党军约二十万人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顽抗。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于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至27日上海解放,共歼国民党军十五万余人。上海的解放和比较完整的接管,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1949年4月解放军渡过长江,国民党军约二十万人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顽抗。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在陈毅、粟裕、谭震林等指挥下,于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至27日上海解放,共歼国民党军十五万余人。上海的解放和比较完整的接管,为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条件。
- AI解释
《上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于1949年5月发起的一场重要军事行动。此战役标志着国民党统治集团在中国大陆统治的结束。这场战斗以和平解决和迅速占领全城而告终。
详细解释
- 背景: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作战目标:确保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以南站稳脚跟,控制经济中心,并为后续战争做准备。
- 主要行动:包括陆海空三军的配合行动。解放军通过多方位的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最终实现了和平接管上海。
- 结果:5月27日,上海市区全面解放,国民党军队撤往台湾。
造句
- “《上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胜利之一。”
- 在那场著名的《上海战役》中,解放军展现了高超的战术和策略。
- 历史学者经常提到《上海战役》,以探讨城市和平接管的可能性与挑战。
- 研究《上海战役》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大城市中实施其政权的建立过程。
- 通过分析《上海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军事力量与政治策略结合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海
hǎi
1 靠近大陆,比洋小的水域:~洋。~域。~拔。~疆。~内。~岸。~誓山盟。五湖四~。2 用于湖泊名称:青~。中南~。3 容量大的器皿,巨大的:~碗。~涵(敬辞,称对方大度包容)。夸下~口。4 喻数量多的人、事物像海的:人山人~。火~。5 漫无目标地:~骂。~找。6 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棠。7 特指中国上海:~派。8 姓。
战
zhàn
1 打仗:~争。~机。~绩。~略。~术。~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泛指争斗,比高下:论~。争~。3 发抖:~抖。寒~。胆~心惊。4 姓。
役
yì
1 服兵务,从军:从~。现~。2 战事:战~。3 服劳力之事:劳~。徭~。4 使唤:~使。奴~。5 被役使的人:~夫。~徒。仆~。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