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伦不类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伦不类的简介:

bù lún bù lèi
不伦:不同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成样子或没有道理。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不伦不类」有两种解,一是不合道理、法式,二是不像样。语本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杂说上》。后用「不伦不类」形容事物不成体统。△「不三不四」

2. 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六.杂说上》《公羊》云:「许世子止弑其君。」「曷为加弑?讥子道之不尽也。」其次因言乐正子春之视疾,以明许世子之得罪。寻子春孝道,义感神明,固以方驾曾、闵,连踪丁、郭。苟事亲不逮乐正,便以弑逆加名,斯亦拟失其流,责非其罪。盖公羊、乐正,俱出孔父门人,思欲更相引重,曲加谈述。所以乐正1>行事,无理辄书,致使编次不伦2>,比喻非类,言之可为嗤怪3>也。 〔注解〕 (1) 乐正:乐正子春,春秋人,生卒年不详。曾子弟子,事亲至孝。 (2) 不伦:不合道理,不像样。 (3) 嗤怪:可笑而奇怪。嗤,音ㄔ,讥笑。

3. 《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旧题为子夏弟子公羊高所撰,是专为解释孔子的《春秋》所作的,后世有许多学者为之注疏训诂,其中所记载的内容亦经常被文人加以引用讨论。在《春秋.昭公十九年》中有「许世子止弑其君实」这样的记载,当时许悼公得了疟疾,喝了太子许止所进的药之后就死了。关于这个「弑」字的解释,各家说法不一,有的人认为进药本是医官的职责,太子亲自进药必别有居心;另一派人则认为疟疾不是绝症,治疟疾的药也不会致人于死,太子所进的药必有问题,所以才说是太子弑父。而《公羊传》解释这段经文时,却认为孔子用「弑」字,是要讥讽太子许止没有尽到孝道,并且举出乐正子春事奉生病父亲的例子做为佐证。刘知几对此十分不以为然,他认为乐正子春的孝行足为楷模,许悼公死于政治谋杀也是事实,怎么会是因为太子许止没有乐正子春孝顺,就被冠以「弑君」的罪名呢?刘知几认为公羊高是为了彰显同是孔子门人的乐正子春的德行,所以扭曲事实加以解说,例子举得不对,罪名也定得太过牵强,没有达到原本彰显乐正子春孝行的用意,反而变得十分可笑。后来「不伦不类」这句成语,就从刘知几《史通》中的「编次不伦,比喻非类」演变成,用来形容事物不成体统。

1. 形容不像样或不合格式。【例】瞧他那身穿著打扮,真是不伦不类。

1. 不像这类,也不像那类。形容不像样或不合格式。《红楼梦》第六七回:「王夫人听了,早知道来意了,又见他说的不伦不类,也不便不理他。」《官场现形记》第三一回:「赵元常见他的为人,呆头呆脑,说的话,不伦不类。」

不伦不类》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用来形容事物或行为既不符合这一类也不符合那一类的情况,也就是说没有归入任何一个合适的类别或者形态显得很不协调、不合适。

详细解释:

  • 字面意义:这个词由“不”、“伦”和“类”三个部分组成。“不伦”指不符合常规的伦理规范或秩序;“不类”则意味着与同类事物相异,不合群。综合起来,“不伦不类”表示不符合任何一种标准、形式或者类别。
  • 引申意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某事某物在风格、样式上显得杂乱无章,既不像这一类也不像那一类的事物。

造句:

  1. 这次公司的年会布置得不伦不类的,大家都觉得有点突兀。
  2. 她今天穿的衣服简直是不伦不类的,裙子是蓝色的,上衣却是红色的。
  3. 小明设计的这款游戏界面看起来很不伦不类,各种元素杂乱无章。
  4. 他的发言一会儿讲科学,一会儿谈艺术,完全不伦不类的。
  5. 晚会上的服装表演让人眼花缭乱,有些参赛者的装扮显得特别不伦不类

通过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不伦不类”这个成语广泛应用于描述事物或行为在风格、外观上缺乏统一性或者协调性的情况。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lún

1 辈,类:无与~比。不~不类。2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天~。~常。~理。3 条理,次序:~次。~类(a.条理;b.同类)。4 姓。

lèi

1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2 相似,好像:~似。~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