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日的拼音、解释、组词
闰日的简介:
rùn rì
为调整历年(历月)长度,使之接近回归年(朔望月)而增加的一日。儒略历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公历中,每四百年共置九十七个闰日。伊斯兰历每三十年为一个闰周,增加十一个闰日,规定在每周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闰日。
为调整历年(历月)长度,使之接近回归年(朔望月)而增加的一日。儒略历每四年增加一个闰日。公历中,每四百年共置九十七个闰日。伊斯兰历每三十年为一个闰周,增加十一个闰日,规定在每周的2、5、7、10、13、16、18、21、24、26、29等年的12月末置闰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阳历以地球绕日为基准,地球公转一圈称为「一年」。这一年实际是三百六十五天又五小时四十九分十二秒,所以每四年积余一天,放在二月末,为二十九日,称为「闰日」。
《闰日》在古代历法中是指为了调整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差异,而特设的一个额外的日子。在农历中,由于月亮绕地球一周需要约29.5天,但地球绕太阳一周却需要365.24219天,因此每年阴历和阳历之间会有大约十几天的差距。为了使阴历与阳历之间的差距不至于越来越大,在某些特定年份会设置闰月,而其中的一个或多个月份就会比平常多出一天,这一天就是所谓的“闰日”。
具体来说,闰日通常会在农历十二月之后插入一个十三个月份(即闰月),以保持农历年的季节对应性。但严格地说,因为这里讨论的是一个日子而非一个月或者一年的调整,所以更多时候在古代文献和日常用语中提到的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闰日”,而是指为了使阴阳历协调所进行的日历修正。
造句: 1. 古代中国为了确保农业生产能够准确地安排到季节性活动上,采用了复杂的历法体系,其中就包括设置闰日这一措施。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的公历已经基本消除了与农历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少会使用到闰日这个概念了。 3. 在古代农耕文明中,准确地记录时间和季节对于农作物种植至关重要,而闰日的设立正是这种需求下的产物。 4. 虽然现在我们不再频繁讨论闰日,但这一概念依然保存在一个与时间相关的重要传统节日——春节的日期确定上。 5. 闰日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调整农历和阳历之间的误差,确保重要的农业活动能够按时进行。
分词解释
闰
rùn
1 每四年加一日,称“闰日”。有闰日的这一年称“闰年”。这是公历的“闰”。中国的农历,二年或三年,需要加一个月,所加的这个月称“闰月”,平均十九年有七个闰月。2 偏,副,对“正”而言:~位(旧称非正统的帝位)。
日
rì
1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2 白天,与“夜”相对:~班。3 天,一昼夜:多~不见。今~。~程。4 某一天:纪念~。5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6 时候:春~。往~。7 每天,一天一天地:~记。~益。8 特指“日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