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莠不分的拼音、解释、组词
良莠不分的简介:
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良莠不齐」。见「良莠不齐」条。
2. 此处所列为「良莠不齐」之典源,提供参考。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四》张鷟《朝野佥载》称唐初已来,百姓多事狐神,当时谚曰:『无狐魅,不成村。』……其源流始末,则刘师退先生所述为详。盖旧沧州南一学究与狐友,师退因介学究与相见,躯干短小,貌如五六十人。衣冠不古不时,乃类道士。拜揖亦安详谦谨,寒温毕,问枉顾意,师退曰:「世与贵族相接者,传闻异词,其间颇有所未明。闻君豁达,不自讳,故请袪所惑。狐笑曰:「天生万物,各命以名,狐名狐,正如人名人耳;呼狐为狐,正如呼人为人耳,何讳1>之有?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人不讳人之恶,狐何讳狐之恶乎?第言无隐。」 〔注解〕 (1) 讳:音ㄏㄨㄟˋ,有所隐避的事物。
3. 此处所列为「良莠不齐」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良」指禾苗,「莠」指一种俗谓「狗尾草」的杂草,这种杂草常会混在禾苗之中生长,由于叶子相似,所以在未吐穗之前难以辨认。《孟子.尽心》︰「恶莠,恐其乱苗也。」意思就是,讨厌莠这种恶草,因为害怕它会冒充禾苗,让好坏难分。后来就以莠来比喻恶人,良比喻善人,两者外表相似,混杂而居,难以区分。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如是我闻四》借狐神之口说:「至我辈之中,好丑不一,亦如人类之内,良莠不齐。」便说狐群之中,好坏不一,以借指人群之中,也是品行才能,高低参差。「良莠不齐」这句成语可能就是出自此处,后来用来比喻好坏参差,素质不一。
1. 好坏参差,素质不一。《清史稿.卷三七六.吴杰传》:「驭夷长策,当先剿后抚。未剿遽抚,良莠不分。」也作「良莠淆杂」。
《良莠不分》这个词用来形容对好坏、优劣的人或事物不加分辨地混为一谈,使用时常带有一定的批评和惋惜情绪。具体来说,“良”指的是好的人或物,“莠”则是指杂草,意为品质优良的植物被杂草覆盖,无法区分。这个词可以用于描述在识别人才、评价意见或判断事物质量等方面出现的失误。
详细解释
- 词语结构:形容词
- 近义词:鱼龙混杂、黑白颠倒
- 反义词:泾渭分明、真伪难辨(注意,这个区分可能不太明确,因为“真伪”常指真假,而“良莠不分”多用于好坏之间)
造句
- 这次招聘面试中,公司高层对候选人水平的判断明显存在问题,简直是良莠不分。
- 小说《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作者在描绘好人与坏人时往往会让两者混杂在一起,造成读者很难一开始就区分他们的不同性格和命运走向,这也是一种“良莠不分”的艺术处理方式。
- 在此次评选活动中,评审团成员的表现让我觉得有些令人失望。他们似乎把一些有潜力的新人和已经过时的老面孔一起考虑了进去,真是典型的“良莠不分”啊!
- 这次学术报告会邀请了许多专家,但由于时间有限,最终导致高水平报告与低水平讲演混在一起,“良莠不分”,影响整体质量。
- 在社会治安问题中,“良莠不分”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不良分子利用人们的善意和同情心进行诈骗活动,这无疑增加了治理难度。
通过这些句子可以更形象地理解“良莠不分”这个词的用法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色彩。
分词解释
liáng
1 好:~好。善~。~辰美景。消化不~。~莠不齐。2 善良的人:除暴安~。3 很:~久。获益~多。用心~苦。4 姓。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fēn,fèn
1 区划开:~开。划~。~野(划分的范围)。~界。~明。条~缕析。~解。2 由整体中取出或产生出一部分:~发。~忧。~心劳神。3 由机构内独立出的部分:~会。~行(háng )。4 散,离:~裂。~离。~别。~崩离析。~门别类。5 辨别:区~。~析。6 区划而成的部分:二~之一。7 一半:人生百年,昼夜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