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田的拼音、解释、组词
葑田的简介:
fēng/fèng tián
1.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2.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1.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变为泥土,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2.将湖泽中葑泥移附木架上,浮于水面,成为可以移动的农田,叫葑田。也叫架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湖面上茭蒲等水生植物生长日久之后,根离地而浮于水上,农家乃利用其又广又厚密的特性在上施土种植,故称为「葑田」。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七.林和靖》:「蔡宽夫诗话云:『吴中陂湖间,茭蒲所积,岁久根为水所冲荡,不复与土相著,遂浮水面,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遂可施种植耕凿,人据其上,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所谓葑田是也。』」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六○首之一九:「不看茭青难护岸,小舟撑取葑田归。」也称为「架田」。
2. 湖面为茭蒲等水生植物占满,而湖泊渐趋干涸,称为「葑田」。宋.苏轼〈乞开杭州西湖状〉:「自国初以来,稍废不治,水涸草生,渐成葑田。」
《葑田》这个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但它并不是一个广泛使用的现代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和历史记载,“葑”是一种植物,通常指的是茭白或者水生的菰(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葑田”一般是指利用水中或沼泽地种植这种植物的土地。
详细解释
- 葑:指水生植物。
- 葑田:特指在湖泊、池塘等水域中,通过人工构筑堤坝形成的可以用来种植茭白或其他水生作物的农田。它属于一种特殊的农业形式,能够充分利用水域资源进行农业生产。
造句
- 春天到了,在这片广阔的葑田里,人们开始播种了。
- 江边那片葑田里的茭白已经长得郁郁葱葱,为渔民带来了丰收的希望。
- 这块葑田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促进了当地农业多样化的探索和发展。
- 由于水土条件适宜,这里的葑田产量一直很稳定,是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 历史上,许多农民通过合理的葑田管理,巧妙地利用了水资源,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
请注意,“葑田”这一术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上述解释和造句主要基于古代文献中的描述。如果需要更多具体信息或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请提供更多背景。
分词解释
田
tián
1 种植农作物的土地:~野。耕~。2 和农业有关的:~家。~园。3 古同“畋”,打猎。4 古同“佃”,耕作。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