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髻的拼音、解释、组词
螺髻的简介:
luó jì
1.螺壳状的发髻。 2.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1.螺壳状的发髻。 2.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螺形的发髻。《水浒传》第四二回:「只见是两个青衣螺髻女童,齐齐躬身,只打个个稽首。」也称为「螺丝髻」。
2. 形容峰峦的形状。宋.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词:「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明.张岱〈岱志〉:「及至黄河舟次,七百里而遥矣,然犹及见岱之螺髻焉。」
《螺髻》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词汇,它主要用来形容女子的一种发型样式。这种发型的特点是将头发高高地盘成一个或几个螺旋状的小髻(也称“鬏”),看起来如同螺壳一样卷曲、细腻且精致。这一发型通常给人以秀美、温婉之感,在古代尤其是宋代的仕女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式。
详细解释
- 形态特征:螺髻因其形状似螺壳,因此得名。
- 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妇女的头发不仅是个人形象的一部分,也是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的一种象征。螺髻作为一种特定的发型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以及审美观念。
- 流行时期:这种发型主要在宋代较为流行。
造句
-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螺髻是描述古代女子形象时常用的一个词汇。“她轻挽螺髻,含羞带笑,宛如春日初绽的花朵。”
- “画中的女子身着一袭素衣,乌发高束成螺旋状的螺髻,仿佛是在述说着古代文人墨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在唐代的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螺髻女子的形象,她们精致的模样让人印象深刻。”(需要注意的是,螺髻更常见于宋代而非唐代)
- “她轻轻一转头,螺髻微微晃动,发丝轻扬,如同初绽的螺旋花朵一般美丽动人。”
- “每当人们提及古代美人时,往往会想起那些高高的螺髻和她们那温婉如水的目光。”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应用中,“螺髻”这样的词汇可能不会直接出现在现代汉语中,而是更多地在古典文学、古风文化或特定的语境下出现。
分词解释
螺
luó
1 软体动物,体外包着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蛳。田~。海~。~号。~钿。法~(用海螺壳做成的佛教乐器)。2 像螺壳纹理的:~纹。~旋。~钉。~母。~栓。~髻(古代妇女似螺壳的发形)。3 同“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