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廉的拼音、解释、组词
孝廉的简介:
xiào lián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2.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1.孝,指孝悌者;廉,清廉之士。分别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科目,始于汉代,在东汉尤为求仕者必由之途,后往往合为一科。亦指被推选的士人。 2.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称科举时代的举人。《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五:「后亦举孝廉,不仕而终。」
2. 汉代选举官吏的科目。由各郡推举的人才。《汉书.卷六.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晋.李密〈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孝廉》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特别在东汉时期更为盛行。它是指通过“孝”和“廉”的德行来选拔人才为官。其中,“孝”指的是对父母或长辈极其尊重、奉养的行为;而“廉”则强调清正廉洁的品格。
详细解释:
- “孝”:在古代中国社会,尊敬长辈、尽忠养老被视为一个人基本的道德行为。东汉时期尤其重视这一点,认为一个孝顺的人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 “廉”:指的是官员应该清正廉洁,不贪财、不受贿,一心为民服务。这种品质被认为是一个好的官吏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造句:
- 在古代社会,“孝廉”成为了人们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和从政资格。
- 东汉时期推行的“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
- 据史书记载,某人因孝顺父母、清正廉洁而被推荐为“孝廉”,最终步入官场。
- 这位官员自任“孝廉”以来,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因个人利益而放弃公职的道德标准。
- 在古代选拔制度中,“孝廉”的品德要求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也是提升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保障。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