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知的拼音、解释、组词

致知的简介:

zhì zhī/zhì
1.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不同解释。汉郑玄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宋朱熹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明王守仁则认为"致知"即"致吾心之良知"。参见"致良知"。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推极知识。《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致知》这一术语源自中国古代儒家经典,特别是《中庸》篇。在古代哲学中,“致”意为“达到”,而“知”则指知识或智慧。“致知”的意思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获取、理解并深化对真理的认识,是一种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精神过程。

根据儒学的观点,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如读书)、体验生活、反思内心等方式来接近和获得更高的知识境界。儒家强调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致知”不仅仅是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在于修身养性,提升个人的品德与智识水平。

以下是五个使用“致知”的造句:

  1. 在今天的讲座上,张教授将通过历史事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致知”,让在场的学生们受益匪浅。
  2. 李明从小就有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的习惯,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追求知识的积累和自我修养,达到了“致知”之境。
  3. 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实践“致知”的理念,王老师决定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阅读计划,并且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
  4. 小林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仅扩大了知识面,还通过反思和自我提升逐渐达到了“致知”之境。
  5. 作为一名学生,小刚深知“致知”的重要性,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分词解释

zhì

1 送给,给予:~仕(退休)。~辞。~电。~力。~哀。~命。2 招引,使达到:~病。~使。以~。专心~志。3 样子,情趣:大~。别~。景~。兴(xìng )~。4 细密,精细:~密。精~。

zhī,zhì

1 晓得,明了:~道。~名(著名)。~觉(有感觉而知道)。良~。~人善任。温故~新。~难而进。~情达理。2 使知道:通~。~照。3 学识,学问:~识,求~。无~。4 主管:~县(旧时的县长)。~府。~州。~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 彼此了解:相~。~音。~近。6 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