寝丘之志的拼音、解释、组词

寝丘之志的简介:

qǐn qiū zhī zhì
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寝丘,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寝丘,春秋时楚封邑,在今河南省沈丘县东南,土地薄瘠,人多不取。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肥美的封地,而应请受贫瘠的寝丘,以保长久。典出《吕氏春秋.孟冬纪.异宝》。后指与世无争,随分知足。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既秉辞梁之分,又怀寝丘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

词语“寝丘之志”源自古代典籍,主要来源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原意是描述鲁国国君对寝丘(位于今山东省兖州市)的感情和情感寄托。寝丘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地名,在此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性的地点或事物,代表了某种精神或历史的情感承载。

解释: “寝丘之志”指的是对于某一处历史遗迹或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的深切怀念之情。它不仅仅是指对一个具体地点的怀念,更深刻地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民族情感乃至个人精神追求的一种执着和向往。“寝丘”在这里象征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情感。

造句: 1. 从《寝丘之志》一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 2. 在历史变迁中,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了对“寝丘之志”的追求,这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 面对着现代化的浪潮,“寝丘之志”提醒着我们珍惜并保护好自己的文化遗产。 4. “寝丘之志”不仅是对外在事物的一种怀念,更是内心深处情感与精神寄托的表现形式之一。 5. 通过研究“寝丘之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和文化精神。

分词解释

qǐn

1 睡,卧:~室。~车。~宫。安~。2 睡觉的地方:就~。寿终正~。3 皇家宗庙后殿藏先人衣冠之处,亦指帝王的坟墓:~庙。陵~。4 停止,平息:其议遂~(那种议论于是平息)。事~。5 面貌难看:貌~。

qiū

1 小土山:土~。沙~。~陵。~壑。2 像小土山凸起的:~疹。3 坟墓:~墓(大墓)。~垄。4 量词,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一~十亩大的小田。5 众人聚居的地方:~民(乡民,邑民)。6 用砖石封闭有尸体的棺材。7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zhì

1 意向:~愿。~气。~趣(志向和兴趣)。~士(有坚决意志和高尚节操的人)。~学。2 记在心里:~喜。~哀。永~不忘。3 记载的文字:杂~。~怪(记载怪异的事)。4 记号:标~。5 〈方〉称轻重,量长短、多少:~子。用碗~~。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