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衣的拼音、解释、组词
授衣的简介:
shòu yī/yì
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孔颖达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 2.农历九月的别称。 3.谓廷赐锦衣。
1.谓制备寒衣。古代以九月为授衣之时。《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传:"九月霜始降,妇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马瑞辰通释:"凡言授者,皆授使为之也。此诗'授衣',亦授冬衣使为之。盖九月妇功成,丝麻之事已毕,始可为衣。非谓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一说谓官家分发冬衣。孔颖达疏:"可授冬衣者,谓衣成而授之。" 2.农历九月的别称。 3.谓廷赐锦衣。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授以冬衣。《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唐.杜甫〈雨〉诗四首之三:「多病久加饭,衰容新授衣。」
2. 引申指九月。唐时国学于九月有授衣假,后来转以授衣指九月。宋.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霜秋秋已尽〉词:「晓日阴阴晴未定,授衣时节轻寒嫩。」
《授衣》,在古代文化中,特指秋季的一个习俗或活动。这个词汇主要出现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夏雨雪;秋日凄凄,百卉谢。……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九月授衣”指的是秋季天气变凉时,人们开始制作过冬的衣物,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关注。
详细解释
- 授衣:主要是指在农历九月,人们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冷季节而进行的一项准备工作。这一习俗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也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提前准备来应对环境变化。
- 在古代中国,这种习俗不仅仅是简单的穿衣行为,更包含了家庭间的互助合作、对家人健康的关心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规划等多方面的意义。
造句
- 古代社会在九月就会举行授衣的仪式,以迎接即将到来的寒冷天气。
- “九月授衣”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它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家庭情感。
- 在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九月授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活动。
- 今天我们可以从“九月授衣”的传统习俗中学到很多关于气候变化适应的知识。
- 每年到了九月,家家户户都会开始为过冬准备衣物,这就是所谓的“授衣”。
分词解释